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二百六十六章 拜相,吏部尚书,修国史,紫金光禄大夫(第2页)

 李隆基向李瑄说道。

 主帅离军,在大军立下滔天战功的情况下,肯定从四镇内部提拔。

 

 不会从外部空降主帅,这一点李隆基清楚的。

 河陇军先击回纥,又先后剿灭吐蕃五十万大军。

 如果空降一个主帅,谁会服气呢?

 除了李瑄,什么样的主帅才能震慑住这样的军队?

 “这种大事,由圣人定夺即可,臣已离开军中,就不便再多说了。”

 李瑄含糊其辞地说道。表明自己不会再掺和军中的事情,只想安安心心主持新法。

 “我哪有七郎熟悉麾下的才能呢?我知道七郎的忠心,但就不能为我分忧吗?”李隆基不悦地说道。

 “臣惶恐。请圣人提问名将,臣会为圣人介绍详细。”

 李瑄赶紧回复李隆基。

 “安思顺如何呢?他的名字我在开元初年就听说过。”

 李隆基暗暗点头,向李瑄问安思顺。

 “安将军参加武街之战的时候,臣还未出生。他是忠臣的后代,对国家一心一意。他父亲安波注老将军七十岁还在马上,安将军五十多岁亦披甲上阵杀敌。从漓水之战到九曲之战,再到大非川之战,安将军都功不可没。臣想来,他有能力统领一军。”

 李瑄向李隆基介绍安思顺。

 说实话,安思顺忠心的是大唐,不是李瑄的亲信。但李瑄还是不吝啬对安思顺的美言。

 “忠臣!让他节度哪里好呢?”

 李隆基想到安思顺的生平事迹,四镇安排在哪里更合适。

 “臣认为去朔方可以。他的资历能威服朔方的军队。”

 李瑄提示李隆基。

 “有道理!”

 李隆基点头,朔方确实需要安思顺这样的强将镇守。

 “高秀岩呢?”

 李隆基又问另一名副使。

 李瑄的回答也是一般无二,阐述高秀岩劳苦功高,还是漓水之战的关键角色。

 “让高秀岩这样的猛将坐镇太原吧!”

 李隆基主动提出让高秀岩担任河东节度使。

 他故意不考虑程圭和李光弼。

 朔方的程圭,河东的李光弼,哪怕此次也立有功勋,也无法成为节度使。

 因为他们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心腹部下。

 王忠嗣案刚过去不久,李隆基心中的怀疑还未消弭。

 李瑄也不会不识抬举地推荐他们两个。

 所以李隆基要调遣李瑄麾下的猛将入河东。

 “圣人英明!”

 此正中李瑄下怀。

 “七郎麾下将领功绩和能力最高的是哪两个?”

 李隆基这才将目光转到河陇。

 “曾杀死吐蕃赞普之子的临洮军大使王难得,他追随我参加漓水之战、白亭海之战、九曲之战、苦拔海之战、大非川之战,是一员能力高超,资历雄厚的大将。”

 “还有后来居上的哥舒翰,他是哥舒道元的儿子,四十岁折节从军,在之前就参加渔海之战,立下功劳。九曲之战的时候,连攻克数城,又有旷野大战,斩将搴旗如探囊取物。大非川骑兵大战的时候,威猛不凡,手中长枪折断,依旧拿半截长枪杀敌。”

 李瑄向李隆基推举这两员猛将。

 “就是他们两个了,让他们知节度事,在七郎余威之下,河西陇右必可无虞。”

 李隆基抚掌大赞。

 都是他亲手授予英雄勋章的猛将,他认为这些人会无比忠诚。

 一个萝卜一个坑,李隆基又问其他有没有可提拔的。

 李朱师任河西都知兵马使,李广琛任赤水军大使。

 车神塞任临洮军大使。

 安重璋任积石军大使。

 辛云京任陇右都知兵马使。

 荔非元礼
 

任武宁军使……

 都是一些顺利顺理成章的升迁。

 大军使成都知兵马使,中军使成为大军使。

 李广琛和车神塞都升上去,张兴为临洮军副使,兼陌刀将,手下还有左右陌刀将各一人。

 其他的几个空缺的军使,都由军功者递升。

 李瑄还请车神塞为关西游弈使。

 讨击使不再设。

 李瑄与李隆基在炉火前谈论一个多时辰,在下午的时候,李瑄回到骊山的宋国公府。

 李隆基又在华清宫下送李瑄一座府邸,为天水王府。

 李瑄在骊山果园附近还有一座大府邸,但那里距离华清宫有一定距离,不方便上朝。

 回到宋国公府后,李瑄很镇静,他没有向李适之说。

 聊了一会,就回到李适之为他准备的房间休息。

 李适之以为李瑄三个月的巡察太累了。

 确实累。

 但李瑄早睡是想将精气神调整到最巅峰。

 一夜无话,只能听到风吹和雪落。

 翌日,天色还是黑暗,但一夜雪花落,使整个华清宫内在围墙,都一片银装素裹。

 文武大臣们从山下宅院中出来,驾车向华清宫而去。

 一个个在车内冻得直哆嗦。

 李瑄和李霅同车。

 “在华清宫确实没有长安舒服啊!”

 李霅搓着手向李瑄感慨道。

 “是麻烦一些。”

 李瑄笑着回道。

 皇帝是舒服的,那飞霜殿内,有温泉水环绕,下雪的时候热空气上升托住雪花不下落,就像大殿顶上浮起一层白霜。

 还有杨玉环那样的美人陪伴,可以想象冬天得多舒服!

 在内宫,有专门为大臣们准备的沐汤之地,但得李隆基允许才行。

 “这衣袍还是有些薄了……”

 李霅能感受到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

 十年都没有如此冰寒。

 “待陇右的棉花运送回来,我为父亲和兄长制作冬衣。”

 李瑄摸了摸李霅的朝服。

 想着陇右的棉花早已收成,公输青子教授的士兵,已经掌握弹棉花。

 李瑄早就通知,如果地方营田的棉花收成,就通过河西转运,运送一批至长安。

 “棉花有那么神奇吗?”李霅颇为好奇。

 “是的,木棉与棉花相比,不值一提。甚至皮毛都不如棉花舒服,能御寒。”

 李瑄向李霅回答道。

 “为兄我拭目以待。”长安的冬天还有很长,李霅很期待,又道:“朝会快点结束,就能围在炉火前。”

 “今日朝会时间,一定漫长。”

 李瑄向李霅道,意有所指。

 在华清宫,李隆基恨不得不上朝,平时朝会也是尽快的完成。

 大臣们也方便,在华清宫不需要进行朝礼。

 李霅还不明白李瑄今天就要达成自古华夏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到达华清宫的山下后,文武百官们下车步行上山。

 山路的雪早已被宫人清扫干净。

 在天微微亮的时候,大臣们拾级而上。

 有的大臣还不知道李瑄已经从河东回来,看到一袭紫袍的李瑄,觉得十分惊讶。

 在去朝堂的路上,李瑄一改往常,没有和谁交谈。

 只是和李霅、李季卿、李琅一起,默默地到达半山腰。

 李瑄的三兄李琦还在长安,他要辅助京兆尹处理长安事务,这段时间不用参加早朝。

 华清宫上朝的地方有两个。

 分别在津阳门外的左右,为左朝堂和右朝堂。

 

 左右朝堂的侧翼,分别有一座弘文馆。

 今日朝会的地点为右朝堂。

 文武百官在雪中等待监礼官宣布入朝。

 “铛铛铛……”

 钟声敲响,伴随着监礼官的唱籍,文武大臣们进入右朝堂。

 此时,天正好亮。

 大臣们找到自己的坐席,等待李隆基驾临。

 那些闲官想着上早朝后,赶紧回家,在房屋中更为暖和。

 即便还要去各衙门办公的官吏,也想着自己的办公地,火炉通红。

 右朝堂上空旷,非常冰冷。

 朝臣没有穿鞋,脚冻得发麻。

 “此河东行天水王有所收敛啊……”

 “天水王只是没握到太多把柄而已。他不会无缘无故去抓人。”

 “中秋夜宴的《水调歌头》太惊艳了,三个月来无人模仿。希望天水王还能写出类似的词来。”

 “是啊……王维、李白一样的才华。况且天水王是韩信、白起那样的将领,又有项羽、冉闵一样的勇武。”

 “天水王应该知道野无遗贤之事,他会如何看待呢?”

 “有什么办法,事情已经成定局!”

 “不知天水王什么时候拜相呢?”

 “应该是明年回长安吧!”

 在圣人驾临前,大臣们在私下议论纷纷。

 从中秋夜宴,到拜相之事,都有人交头接耳议论。

 李林甫面色凝重。

 他知道李瑄拜相是木已成舟,但他想知道新法是什么?

 哪怕他用野无遗贤的马屁拍得李隆基赏心悦目,李隆基也未告知李林甫新法的内容。

 这是首席宰相的失败!

 野无遗贤虽然让李隆基更信任,但一些准备向李林甫靠拢,去对付李瑄的官吏,止住脚步。

 他们知道李林甫还在玩弄权术,他们要看看新法是什么,再考虑要不要与李林甫联合。

 “陛下至……”

 监礼官喊了一声。

 一袭通天冠冕的李隆基在执扇宫女的拥护下,来到龙榻前入座。

 高力士等宦官趋步跟随。

 “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起身拜道。

 “众卿平身!”

 李隆基抬手。

 如果仔细看的大臣,会发现李隆基今日的状态不一般。

 他精气神饱满,目光炯炯有神。

 在这寒冬内,平时李隆基上朝是要求速战速决的。

 更何况现在外面还下着雪。

 “谢陛下!”

 文武百官落座。

 左右宰相依旧开始向李隆基禀告中书门下日常事务。

 文武百官也没有什么要启奏的,不到半个时辰,似乎就可以下朝各回各家了。

 就在大臣们以为高力士要喊“退朝”的时候,李隆基直起身板,向诸位大臣说道:“右相、左相、皇甫尚书,即今日起,免去天水王朔方、河东节度、支度、营田、采访、押蕃大使。免去天水王河西、陇右营田、支度、采访、押蕃、盐铁、讨击大使。免去天水王三受降城绢马互市大使、赤水军大使。免去天水王御史大夫,右羽林大将军,判武威郡职,西平郡都督职。”

 “天水王今后遥领河西、陇右节度使之职,不涉军权。”

 此言一出,群臣皆震。

 一下免李瑄如此多使职,仿佛在处理李瑄一样。

 但大臣们都知道,这绝对不是惩罚,而是授予更大的使命。

 李瑄要被拜相了!

 他们明白迟早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