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二百六十三章 与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2页)

 韦坚的折戟,对他打击巨大。悔不听李瑄之言。

 皇甫惟明知道他没有入相之势。入朝三年以来,他是失败的。

 李瑄也没说让皇甫惟明助他一臂之力,一饮后离开。

 哪怕是不对付的尚书,李瑄也与其饮酒,尽显气量。

 至于其他官吏就算了,李瑄没有那么大的酒量。

 “摩诘,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叫做杜甫的文人?”

 李瑄又来到王维身边,向王维问道。

 “方才见过,自称杜审言的孙子,字子美。他的诗很有气势,一定是豪迈的人。”

 王维向李瑄回答道。

 这是王维第一次与杜甫相遇。

 不论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王维都有深刻的印象。

 包括其他的一些作品,无一不展露杜甫的豪迈。

 他认为诗人之中,杜子美当属一流。

 “我也听说过他的诗句,我们去一见。”

 李瑄笑着向王维说道。

 后世猜测杜甫在生前籍籍无名,绝对是没有道理的。

 先不说杜甫“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等证明他的诗句,就是与李白、王维、高适等大诗人相识,杜甫也不会一点名气都没有。

 更何况杜甫还有高光时刻“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他经历“裘马颇轻狂”的岁月后,在诗人中有一席之地,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论是长安,还是蜀地,都有一大把朋友,帮助一家老小。

 他准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时候,地方官吏都对其尊重有加。

 李瑄猜测,《河岳英灵集》没有杜甫,多半是作者不喜杜甫的诗风,也有作者不喜欢“声律”的原因,而杜甫的诗,非常重视声律。

 至于以写应制诗、环谒诗批判杜甫没有“风骨”,大可不必。盛唐的诗人,有一个算一个,谁没写过应制诗?谁没巴结过达官贵人?

 哪怕后面杜甫诗风大变,就年轻时的诗,也不至于排不上《河岳英灵集》。

 另外,杜甫总是弹出与盛世不符合的音符,导致他的一些诗不敢示人。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之类的诗还好,传出去不一定会有事。

 但《兵车行》《丽人行》等杜甫自创的体裁,传出去杜甫难以活命。

 就比如历史上天宝十二载所作《丽人行》的“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用北魏冯太后的典故,直接讽刺杨国忠与虢国夫人乱伦。

 这要被小肚鸡肠的杨国忠知道,杜甫最少丢掉半条命。

 安史之乱没开始,杜甫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撕下盛世的伪装。

 李瑄一直认为,杜甫是有政治眼光的,甚至军事眼光,从后世存在的小部分杜诗,就能看出杜甫的才华。

 当然,杜甫的弱点非常明显,就是太刚正,不委曲求全,俗称“低情商”。

 如果没人给杜甫撑腰,他在朝堂上很难生存下去。

 会玩弄权术的人,又往往没有杜甫这类人的清廉正直。

 王维见李瑄会屈尊见一个名气不大的诗人,心中很惊讶。

 谁也无法料到命运让杜甫产生改变,李瑄认为许多诗人能写出《关雎》,只有杜甫能写出《鸿雁》。

 《三吏三别》在艺术上很伟大,但如果可以,李瑄不愿意杜甫在这一世写出《三吏三别》。

 李瑄来到杜甫所在的文人士子区域,惊动满堂。

 就仿佛圣人到来一样。

 宴会之上,不需拜礼,文人士子们围拢在李瑄身旁,想请教李瑄的新词《水调歌头》。

 李瑄只是搪塞几句,问道:“杜子美可在?”

 “杜子美,杜二?”

 立刻有人想起一个颇为轻狂的男子。

 杜甫的诗确实有两把刷子,但让天水王这个大诗人亲自寻找,使士人们震惊不已。

 杜甫看到李瑄的时候,本来想凑上前,奈何挤不上去。

 但又听到许多人叫他的名字,不禁纳闷。

 “杜二,天水王叫你呢!”

 杜甫还没反应过来,士人们让开一条道路,将杜甫推到李瑄和王维面前。

 “京兆杜氏杜甫,生居洛阳,见过天水王。”

 杜甫微微向李瑄一礼,他以为是王维向李瑄介绍他的。

 还是文坛领袖厚道!

 杜甫是洛阳人,自称“京兆杜氏”是向李瑄阐述他的家世。

 哪怕好几代之前,就已经搬离长安。

 自古文人自我介绍,都会声名自己的家族来历,增加名望。

 杜甫不称李世民后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宗族礼法上,母族都偏远。

 若以后世的血缘论,杜甫就是李世民的直系血亲。

 “久仰大名!”

 李瑄注视着杜甫,缓缓说道。

 和李瑄想象中的杜甫不一样,主要是某张图像在李瑄
 

脑海中很深刻,现实中的杜甫根本不长那样。

 和他的名字一样,杜甫相貌堂堂,虽身材适中,但眉宇之中有一股自命不凡的气质。

 在参加这次科举之前的杜甫,诗风符合这个时代的万千气象。

 之后就诗风大变,独自走向一条成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