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二百五十二章 表字,授予玉麟勋章

 李瑄与李隆基一起攀谈超过两个时辰。

 下方有不少文武大臣在不经意间观察着玉案前,他们看到李隆基时而凑近李瑄,时而向李瑄举杯,时而点头,时而抚掌,时而慎重,时而大笑,时而拍案……

 虽多重情绪融不断变化,但文武大臣能看出李隆基是高兴的,与李瑄相谈甚欢。

 而李瑄则是侃侃而谈,风度翩然,他除了拱手和举杯饮酒以外,没有其他失礼的地方。

 仿佛九龄风度再现。

 而了解李瑄的人都知道,李瑄从不会硬刚圣人,说一些不符合圣人心意的话。

 这些是李瑄多有被诟病的地方,有人称李瑄和李林甫一样“媚上”。

 也有人知道李瑄“曲中求算”,是真正的智者。

 看似是一场简单的欢迎宴,一次攀谈,却加重李瑄的入相之势。

 以前大臣们总觉得李瑄年龄是硬伤。

 当功绩圆满后,许多人发现自己会下意识忽略李瑄的年龄。

 李林甫在整个宴会上,心事重重。

 他与李瑄的下属南霁云、哥舒翰等人饮酒的时候,这些人都只是逢场作戏,寒暄几句。

 四镇的将领,都知道李瑄和李林甫不对付,现李瑄是四镇节度使,于情于理,都不能与李林甫走得太近。

 李林甫知道,李瑄拜相恐怕难以阻止,就看李隆基什么时候下达诏书,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

 他真正的敌人就要来了,以前李瑄在边塞时,就一直让他狼狈。

 等成为宰相,一定会想方设法挤兑他。

 他再也无法像天宝三载以前一样把持朝政。

 大势从他身边流走,玩弄权术的时候感觉力不从心。

 另一个无比担心的人是裴宽。

 自天宝元年以来,中书省的长吏中书令被改为右相,门下省的长吏侍中被改为左相。

 李隆基再也没有任第三宰相的念想。似乎在李隆基心中,右相与左相商议国事就已足够。

 裴宽虽然是正派,但宰相的位置他还没干多久。

 而花萼相辉楼二楼的角落里,尺带珠丹、象雄王、吐谷浑小王等人,小腿都坐麻了。

 他们只希望宴会早点结束,此时已经是下午。

 一众人各怀心思,而宴会也终于落幕。

 离席的时候,李瑄还和李隆基坐在一起。

 若非李瑄刚从陇右回来,他定邀请李瑄到兴庆宫玩耍。

 在监礼官宣布宴散以后,众臣使节行礼,李隆基从幕后离开。

 尺带珠丹这才如释重负,他们在禁军的“护卫”下,前往为他们准备的院落。

 又有不少大臣靠上来,向李瑄行礼。

 或许他们就要见证历史。

 李瑄在回礼的时候,已经在想这些大臣的身份,出身。

 什么样的人,才能在将来追随他,有着志同道合的政治理念呢?

 落魄的士族,寒窗苦读的平民进士。

 像张九龄那样,一介寒衣,依靠自己考取功名,或者有抱负的人不在少数。

 门荫入仕的权贵,太容易得到地位,多有纸醉金迷。

 他们沉醉在欢乐中,不可自拔。

 李瑄向南霁云、李光弼、哥舒翰等点了点头,让他们先离开。

 朝廷已经给他们安排住所,回去后只需要等待明日上朝即可。

 出花萼相辉楼的时候,陪伴在李瑄身旁的不是李林甫和裴宽,而是李瑄的熟人夫蒙灵察。

 他的位置被高仙芝替代后,在长安以怀化大将军的散官待命,虽还有安西副都护的职事,但他已经无法再管理安西的军政事务。

 “天水王横扫吐蕃,
 

擒拿吐蕃赞普,而我只能在朝堂内……”

 夫蒙灵察苦笑一声。

 上次与李瑄一别,他风光无限的入安西,没想到却以如此落寞的方式退场。

 他镇守河西,知道吐蕃的强大。

 可李瑄先击回纥,后战吐蕃,几乎打得吐蕃灭国。

 同为将领,他知道李瑄所作所为的困难,所以心中对李瑄甚为佩服。

 “夫蒙将军还有如此高的地位,国家若有需要,夫蒙将军还可为帅!”

 李瑄安抚夫蒙灵察一句。

 他也挺同情夫蒙灵察的。

 入安西后,夫蒙灵察发现高仙芝这个人才。

 他对高仙芝非常器重,一路提拔,从于阗使、焉耆镇守使,到安西副都护,再到安西都知兵马使,成为安西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

 可以说没有夫蒙灵察的推荐,高仙芝就无法被李隆基知晓。

 夫蒙灵察是成名已久的猛将,斩突骑施莫贺达干,威震一时。

 相比起来,高仙芝名不见经传。

 而高仙芝去平定小勃律,也是夫蒙灵察推荐的。

 不然李隆基不可能将诏书绕过没犯错误的主帅,传达给副帅。

 但高仙芝灭小勃律后,并未通知夫蒙灵察,而是派人先一步向长安告捷。

 回去以后,夫蒙灵察暴怒,指着高仙芝的鼻子骂狼心狗肺,边骂还边质问。但高仙芝出于愧疚,不敢反驳,只能赔罪。

 监军边令诚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将夫蒙灵察告到李隆基那里,说高仙芝立下大功,身为主帅的夫蒙灵察却不加善待,如果高仙芝忧愁而死,谁会为朝廷卖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