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二百四十四章 石堡城陷落,等待开花(第3页)

 一路上,能看到众多忙碌的身影。

 “拜见元帅……”

 这些百姓见李瑄路过,纷纷拜见。

 此时,李瑄封王的消息,还未传至河湟。

 但在百姓心中,李瑄就是神一样的人物。

 吐蕃被打跑,荒废的土地,又可以重新启用。

 “诸位乡亲种得是什么粮食?”

 李瑄下马向这些百姓询问。

 “回元帅,我们种得是棉花。”

 一名老者向李瑄回答道。

 “汉地还未大规模种棉花,你们敢用一年的汗水去拼搏一下吗?”

 李瑄郑重地说道。

 不久前刘晏已经向他汇报过,他之前大战的时候,又有一些西域商队,带着棉花种子前来。

 刘晏遵从李瑄的吩咐,将这些棉花种子全部高价买下。

 由于战斗原因,军屯无法耕种,只能将一部分棉花种子分给百姓。

 让百姓到日月山附近,翻新荒地,种植棉花。

 “都说这是元帅从西域得到种子,能让我们冬天不被冻着。我们相信元帅!”

 老者如是说道。

 其他百姓虽未说话,眼中也是这个意思。

 他们相信元帅!

 李瑄铲除豪强,分豪强土地,马肉给百姓。

 西平郡的百姓,皆
 

视李瑄为父母官。

 种植棉花的注意事项,也已告诉他们。

 “我是西平郡都督,不会害乡亲们。大家尽管按照吩咐种植。它一开出花,人间就有温暖。”

 李瑄上前握住老者粗糙的手,让他们放心。

 只要棉花种出,就能换得粮食。

 他会制造弹棉花弓,教导士兵,让士兵为百姓弹棉花。

 百姓们被李瑄的话感动,也被李瑄的平易近人动容。

 谁能想到高高在上,战无不胜的李瑄,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百姓。

 “您是父母官,老朽一生未闻如元帅一样的官吏。”

 老人越说越激动,仅仅地握着李瑄。

 “乡亲们才是我衣食父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虽是边帅,但我从未忘记我是陇右采访使,是西平郡都督,这是我的使命,大家也不必感激我。我等着看日月山下,遍地白花。我也祝贺乡亲们丰收。”

 李瑄由衷地说道。

 百姓们泣不成声。

 而李瑄关爱百姓的风格,影响着高适、岑参等僚属。

 他们也立志想成为李瑄一样,为民做事的父母官。

 乡亲们知道李瑄军政繁忙,不多挽留。

 他们对传说中的棉花,更加自信。

 李瑄与百姓告别后,回到湟水城,中途又遇到不少百姓,有的是种植棉花,有的种植粟米。

 许多已经没过腿的麦田,绿油油地一眼无尽。

 河湟之地,百废待兴之象。

 现在九曲、河湟的潜在耕地根本耕种不完,李瑄要规划迁移百姓。

 最好等他成为宰相时进行迁移,更为方便妥善。

 回到湟水,李瑄令刘单迅速招兵,补足诸军的空缺。

 如果诏书到达,神策、绥戎、定戎三军,也得尽快募全。

 可以派人从苏毗、党项、吐谷浑、通颊等军中,选一批英勇者为班底,再选一大批汉人充入,在高原训练。

 李瑄在节度使的府衙处理一些事宜后,让人将霍邑令带上来。

 “据说你向圣人送一块瑄玉,一面为九,一面为五。你这是想干什么?”

 霍邑令被押送到李瑄面前后,李瑄质问道。

 李瑄本以为只会有一些歌谣,不曾想霍邑令直接上瑄玉,还扬言是天兆。

 不当人啊!

 幸亏他提前和杨玉环说过类似的事情,否则以李隆基的脑回路,难免会多想。

 “大夫饶命,这都是误会,是下官相信那些刁民,才把那玉璧送给圣人……”

 霍邑令不是硬骨头,被带到湟水城之后,惶惶不可终日,无数次幻想与李瑄相遇后,该如何为自己脱罪。

 “这么说你还挺冤枉的?”

 李瑄笑了一声:“就算你有眼无珠,不知玉的品质,但你拿到玉璧的时候,难道不知此玉的含义吗?”

 “下官确实不知……”

 霍邑令硬着头皮矢口否认。

 “你能成为县令,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李瑄看霍邑令嘴硬,不耐烦地下令道:“来人,将霍邑令拖出去砍了。”

 皇帝把霍邑令送过来,代表李瑄可以随意诛杀。

 历史上有人告安禄山谋反的时候,李隆基就是直接将告状者绑到范阳,任由安禄山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