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二百四十一章 建立神策军,追封李瑄祖父为王(第3页)

 李隆基同意,并追封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李象为会稽郡都督、郇国公。连李象的兄弟李厥也被追封为青州都督、宗正卿。

 李象是陇西人,追封为陇西郡王,也算是身后显贵。

 “玉环,有机会你求求圣人,给杨锜也封一个郡王……,我们杨家也算光耀门楣了。”

 秦国夫人向杨玉环说道。

 她认为以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幸,这是不难办到的事情。

 “没有七郎的能力,谁能承载郡王的重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只有河间王因宗室而封,其余皆为国公。我们杨家非宗室,难道还能比得凌烟阁的功臣吗?阿姊,以后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

 杨玉环断然地说道。

 她怎么可能左右圣人封王呢?她的姐姐把异姓王看得太简单了。

 那凌烟阁上,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尉迟恭、秦琼、李绩,他们的威名到现在还在传颂,可也不过开国公而已。

 而且她的兄长杨铦和杨锜,都是从普通人,一跃而成就高位。

 本就让人心生嫉妒。

 杨玉环觉得阿姊的话太欠缺考虑。

 “好吧,玉环!不过杨钊是一个大才,圣人都多次夸赞。他与我们家的关系,也不是很远。”

 秦国夫人见杨玉环这么说,也不敢再提封王之事。

 他们杨家也想培养一名大臣,但杨铦、杨锜不争气,只能选择有志气,有能力的杨钊。

 “杨钊所立功绩,与七郎相比不值一提……”

 杨玉环心思根本不在杨钊身上。

 “七郎毕竟是外人,他刚正的时候,连我杨家人都得避让……”

 韩国夫人想起长安外的果园,李瑄往那一站,就是地界。一向嚣张跋扈的杨锜和太华公主,也得忍气吞声。

 更别说这次与大战后,连他们都无法想象李瑄的富贵。

 “七郎像是古代的君子一样,秉公执法。如果杨氏与七郎冲突,那一定是杨氏的错,我会劝说圣人,大义灭亲。”

 杨玉环知道姐姐和兄长在长安不安分,她把丑话说到前头。不论李瑄以后逮捕杨铦,还是杨锜,亦或者其他杨家人。她会向着李瑄。

 杨氏三姐妹非常吃惊,他们一个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过话又说回来,杨玉环一句话,就可以让任何一名身居高位的杨家人脱去官服。

 “玉环,不说这些了,我们上画舫……”

 见气氛僵住,杨玉瑶拉着杨玉环去登画舫游湖。

 ……

 紫云楼。

 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侍下,先将《大非川破吐蕃、擒赞普书》打开。

 “力士,这内容我要观看三天三夜!”

 李隆基看到厚厚的一沓厚,诙谐一笑。

 实际上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只是李隆基打趣的话。

 这份奏折,李隆基等了许久,因此吩咐宫禁内侍,一旦李瑄的奏折到来,不论他在干嘛,都必须在第一时间传给他。

 “战事持续数月,一定有许多细节与惊险,七郎又要降伏那些吐蕃附属部落,有此记录,理所应当。”

 圣人问,高力士自然要接话。

 “史书哪有这战报的滋味,我情愿这份战报再厚十倍,这是我的功绩啊,古代的
 

帝王,也应该和我一样的心思。”

 李隆基笑着将战报打开。

 这是点缀他盛世的丹青,是让他真正比肩太宗皇帝的功绩。

 对他有利的事情,能让他千古扬名的事情,哪怕再多,他也会一字不漏地看下去。

 “此字绝佳,七郎军中竟有这样的掌书记。”

 战报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颜真卿写的,李隆基惊叹于颜真卿字。

 心情大好的李隆基,看任何事物都无比美好,更别说看到真正的顶级书法。

 李隆基心想着要将写战报的幕僚召到长安。

 这就是军功的厚重,正常情况下颜真卿为官,很难出人头地。若参与一场战斗,有快速晋升的机会。

 接下来,李隆基认真观看战报。

 对恭维他的话,非常合他的心意。尺带珠丹蛮夷贼子,也配和他相提并论?

 金城公主入吐蕃,真是大错特错!

 “都说孟贲、夏育勇猛,可哪能比得上七郎;项羽、冉闵这样,未见如七郎锋芒;关羽、张飞万人敌,而七郎力雄万夫;我想我朝的秦琼、尉迟恭在世,也会自愧不如……”

 看到李瑄大战吐蕃十八猛将的时候,李隆基拍着玉案说道。

 随军将李瑄大战的细节记录下来,又有刘单所书,李隆基能联想到李瑄纵横沙场的画面。

 他认为古今的勇猛之将,必以李瑄为首。

 “尺带珠丹,终于落到我的手中。七郎有时间,当快点将尺带珠丹送往长安。”

 看完李瑄生擒尺带珠丹后,李隆基迫不及待。

 边帅献俘虏,一直是大唐的奏功仪式。

 这么大的功劳,李瑄不主动返长安,没有人能代替李瑄献俘。

 “黄河的源头竟如此奇妙,雪域高原,当是鬼斧神工的景象。历朝历代,也只有我将黄河纳入华夏版图……天下人该知道这样的事迹……”

 得知李瑄全纳黄河于大唐,李隆基心潮澎湃,心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古之帝王所追求的,在他的治下完成。

 最主要的是太宗皇帝没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