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二百零一章 王忠嗣赠李瑄两石漆弓,墙倒众人推(第2页)

 他认为李瑄是天下将领中最独特的人。

 孙子兵法上说,进不求名,李瑄提出将领安边守土的理念。

 李瑄自始至终未攻击石堡城,而是先剪除石堡城周围的障碍。

 若石堡城两翼,九曲和青海被夺,石堡城就成为一座废城。

 王忠嗣希望李瑄在平定吐蕃后,完成“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缴功名”的誓言。

 至于会不会将两石强弓封存于袋中,那是李瑄自己的事情。

 ……

 仅仅数日,一名叫董延光的羽林将军率领数十名羽林军前来太原,宣布圣人的旨意。

 旨意中由羽林军带王忠嗣回长安。

 怕河东、朔方骚乱,李隆基没有立刻罢免王忠嗣的职务。只是让副使暂代军中事务、防务。

 王忠嗣没有反抗,任由董延光将他带着出太原城。

 麾下将领一个个义愤填膺,他们拍打栏杆,但无法制止王忠嗣被带走。

 抵抗羽林军,等同于谋反,李光弼等将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董延光见王忠嗣没有反抗,也不敢加以绳索,他们需要骑马迅速回去。

 死亡奴仆的尸体已经腐烂,无法带回长安。董延光只能将尸体上的“籍牒”和验查尸体的信息带回去。

 有“籍牒”对手,很容易确认这是否是太子府的奴仆。

 回程的时候,羽林军带着王忠嗣通过驿站快马,日夜兼程,每天只休息三个时辰,就继续赶路。

 王忠嗣很配合,一直在羽林军的中心。

 实际上,王忠嗣若想逃跑,可以轻易离开,但他要弄清楚一切,证明他的清白。

 十天后,王忠嗣回到长安。

 

 但是在长安弘化门前的时候,更多的羽林军涌出,将王忠嗣五花大绑。

 这意味着李隆基要重惩王忠嗣。

 一入长安,身不由己。

 最终,王忠嗣被押往御史台的牢房之中。

 李隆基根本就没见王忠嗣,他免去王忠嗣所有的职事官、散官、差遣官,下令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进行三司推事,由李林甫和裴宽两名宰相监督审理。

 务必要将真相查明。

 御史台和大理寺官吏,先来到东宫太子府,查探关于死亡奴仆的信息。

 太子府果然失踪一名奴仆。

 但经过调查,从奴仆离开,到奴仆死亡,整整两个月时间。

 按照太子府的说辞,那奴仆因犯错,被鞭子抽了二十下。

 等伤好的时候,出门采购货物,然后消失不见。

 丢失一个奴仆,太子府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李亨不想多事,只是一个奴仆而已。低调行事的李亨,不愿看见满城风雨。

 太子也终于知道他被禁足的原因。

 原来他的那名奴仆跑去太原了。

 一个奴仆,如果没有人帮助,跑去太原谈何容易?

 一定是李林甫这老贼栽赃陷害他。

 但三司也有理由怀疑是太子让那奴仆通关去太原。

 杨慎矜遂揪住这一点,让王忠嗣说太子奴仆到底跟他说了什么。

 但王忠嗣表明自己并不认识那奴仆,矢口否认自己有异心。

 他请大理寺卿李道遂禀告圣人,让监军求证,可以在军中尽查。

 王忠嗣拒不招供,李亨又有一套说辞,似乎无法证明王忠嗣拥护太子的意图。

 恰逢监军韩斌向李隆基禀告,军中士兵尽职,王忠嗣赏罚分明,不任人唯亲。

 这让李隆基陷入疑虑之中。

 不过,军中虽然没有谋反的迹象,但李隆基每每想到太子奴仆出现在太原,就如鲠在喉。

 “河东、朔方军中,似无谋反,然王忠嗣威望太高,一呼就会响应。譬如宝刀在鞘,它不显露的那一刻,无人知其锋利!”

 李林甫拿着他调查的信息,告知李隆基。

 太子府的奴仆,李林甫只能选择对太子府心怀怨恨者。

 他派人许以重诺,将太子府奴仆引诱到太原,使其住在河东节度使府衙旁边。

 本来此奴仆用的是伪造的“籍牒”。

 当奴仆出太原,将其袭杀后,不仅取走其身上的钱财,还取走那伪造的“籍牒”,将太子府奴仆的“籍牒”留下。

 看似繁琐,参与这件事情的,只有李林甫的一个探子和一个伪造“籍牒”的小吏。

 那伪造“籍牒”的小吏,已经被李林甫杀死。

 那探子不久前回长安时,李林甫派人过潼关后将其杀死,尸体已经掩埋。

 毕竟在太原城中,一定会有人看到奴仆和探子在一起。

 再说奴仆的尸体已经腐烂,李林甫相信就算李瑄回到长安,也束手无策。

 在李林甫的煽动下,李隆基认定不论如何,也不能再相信王忠嗣。

 恰在此时,济阳别驾魏林的奏折送达。

 李隆基看后勃然大怒。

 而安禄山的奏折也如约而至,让李隆基觉得王忠嗣有这样的意图。

 他将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御史中丞叫来一顿训斥,让他们加大力度审讯,尽快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什么是满意的答复?

 其意不言自明。

 他们再去仔细研究案子,与此同时,李林甫让依附他的官吏,去构造罪证,向三司“告发”王忠嗣。

 王忠嗣从威名赫赫的两
 

镇边帅,变成一个破锣鼓,是个人都能跳出来锤一下。

 虽不能对王忠嗣严刑逼供,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让王忠嗣心神几近崩溃。

 他请求见李隆基,但李隆基拒绝见王忠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