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城门前的重逢,万民拥戴(第3页)
很多事情,都是以小见大。
李瑄以元帅之身,营救被掳走妇女的事传出后,一定会在民间赢得极大的赞誉。
甚至还会形成故事,广为流传。
在宴会结束后,颜真卿连夜审讯豪强子弟的身份。
确定是哪些家族参与后,立刻将消息传回去,让玉门军去抓人。
翌日,李瑄将河西推官留下,让他处理庄园后事。
哪些耕地不能荒废,暂时交给周围乡里的百姓耕种,果园也交给他们打理。
和范昌海夺剑不同,这次敦煌的太守、别驾、长史、主簿、敦煌县令、县尉、县丞,都被逮捕。
敦煌郡的框架倒塌,需要重新搭建。
好在李瑄让军队接管敦煌城,使敦煌没有动乱发生。
李瑄率领亲卫,让妇女坐在马上,押送俘虏,原路返回。
回去的时候慢,隔了一夜,才回到敦煌城。
此时已经是正午!
“从东门入城!”
明明是从南门入城更近,李瑄却下令绕到东门。
亲卫不问缘由,前行者绕行正东。
李瑄想着,如果东门的老者还在,让他看看自己的孙女在不在。
如果不在,就只能节哀了!
一行骑兵,押送着上百名粟特贼商、五百名奴仆、上百名豪强子弟、三百名郡兵俘虏,还有三十三名骑在马上的妇女,五十余名婢女。
队伍不可谓不大。
一路上,还有人尝试在夜间逃跑。
但被抓回来后,直接斩首,震慑其他。
而敦煌城这两天也十分紧张。
随处可见的军士,搜查更为严格。
百姓们发现,平时那些官老爷们不见了,连作威作福的大族,都被官兵押送着离开。
高门大第,一夜破落。
百姓们虽心里觉得畅快,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皆不敢妄言。
“铛铛铛……”
就在这时,二十几名骑兵进城。
“乡亲们,为祸的外国贼商,皆已伏法,李帅解救有三十三名敦煌郡的良家妇女。半年内家中丢失妻子、女儿的乡亲,到城东门确认!”
这些骑兵拿着锣,在坊间敲奏。
铛铛的锣声,很快就吸引全城百名。
他们听到了什么?
贼商已伏法?
这个惊天喜讯,让一些丢失女儿的百姓热泪盈眶,连家门都忘关,向东城飞奔。
没有丢失妻女的人,也纷纷出城观看。
因为贼商,让城中的妇女不敢出城,哪怕是去城外的河边洗衣服,也提心吊胆,生怕被“神出鬼没”的贼商掳走。
一提起贼商,敦煌百姓们咬牙切齿。
连城中的胡商听到这个消息也坐不住。
因为他们知道大唐要抓的贼商,就是经常倚仗人多,在罗布泊荒原杀人越货的恶霸。
玉门关、阳关外沙漠上的皑皑白骨,大部分都是这些人制造。
商人的世界是残酷的,一支十几人的商队和一支上百人的商队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相遇。
只要有一点歹心,沙漠中就会埋下十几具白骨,神不知鬼不觉。
在没有法律的约束下,道德不堪一击。
于是,许多商队组成的商盟出现。
人少的商队,往往不会独自出阳关、玉门关,积累同族、或者熟识的商队
,相约一起,通过荒原沙漠。
只要有数百人,邪恶商队哪怕有同样的人数,也不敢硬拼,得不偿失。
一时间,敦煌城万人空巷,汇聚在东门前。
一刻钟后,李瑄率领大军出现在东门。
之前等待孙女的老者看到这么大的阵仗,立刻拄着拐杖站起来。
他左张右望,又缓缓靠近。
而神策卫、玉门军骑兵也在李瑄的示意中停下,在护城河外的广阔地摆开。
那些家在敦煌城的良家妇女,下马靠前。
眼看是自己的家,但想到自己所受的侮辱,有些近乡情怯。
好在唐代不像后来一样。
当这些妇女上前的时候,东门老人一眼看到他日日夜夜思念的孙女。
儿死于兵,儿媳亡于病,他和孙女相依为命。
他还想着将来看到孙女出嫁,就能瞑目。
但孙女在一次东门外出后,再也不归。他痛心疾首,本来还算可以的身子,需要拐杖相靠,田地也荒芜了。
再次看到孙女后,他确定不是梦。
颤颤巍巍地走过去,老泪纵横。
“阿翁……”
李瑄最先问话的清秀少女也轻喊一声扑过去……
还有二十来名丈夫、父亲,看到自己妻子和女儿。
生离死别,感情流露。
其他一些非敦煌城的妇女,她们会被送回家乡。
难免也会让一些人悲痛。
贼商被捉了,而他们的妻女未归,代表以后不可能归来了。
“传闻李将军是爱民如子的英雄,以前我还不信,现在是我无知了。以尊贵之躯,行这样的事情,也只有他了。”
“官府年年抓贼,却不如李将军来敦煌几日。”
“这是真正的大英雄!”
“如果我儿子长大了,就让他到李将军的帐下从军,即便战死,又有何恨?”
“看来城中的豪强,也是李将军所抓,以后我们敦煌百姓有好日子了。”
“李将军雪满弓刀,生撕虎豹,力托城门,斩将搴旗,一定是神仙转世,他是为民除害而来……”
周围的百姓,议论纷纷。
他们无不敬服李瑄,甚至还将李瑄比作神仙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