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一百八十七章 为诸将士升官,陇右军扩至十一万五千

 洪济桥前,唐军已经收拾好战场,由唐军陌刀、重甲、强弩,吐谷浑步兵、白兰羌步兵组成的防线,将树敦城、洪济桥一带包围得严严实实。

 李瑄再登树敦城,张兴向李瑄指明吐蕃在四十里外驻扎,大概三万步兵。

 他没有同意麾下将领去攻击吐蕃的营垒。

 因为不论是青海的吐蕃骑兵、步兵,亦或者赤岭东山口的吐蕃步兵,都可以在一天内赶到。

 虽然唐军在赤岭东山口、青海也有步骑,但李瑄不喜欢打这样的混战。

 双方超过二十万人的大混战,唐军也会死伤惨重。

 唐军,特别是临洮军长途奔袭,异常疲倦。

 李瑄需要先将士兵们的赏赐补全,伤员养好伤,再招募新兵。

 如果力拼一次,李瑄有信心获胜。

 但一下就将青海平了,也不符合李瑄的战略。

 当然,吐蕃如果攻击,他会全力应战。

 他在思考下次如何才能尽善尽美地拿下青海,将吐蕃驱逐出大非川。

 失去九曲,就算吐蕃在青海附近的城堡建成又如何?

 因为从洪济桥通过可以完美避开吐蕃的四座城堡。

 当初吐蕃建立八城堡的时候,计划是沿着苦拔海,赤岭,九曲,都离大唐边境不远。

 哪想过九曲失守,侧背大露。

 “下次进攻能不能从祁连山孔道插入,直扑伏俟城,到青海以西打开局面。”

 “不过吐蕃应该会有想到这一点……”

 “青海南部一定会被吐蕃调遣不少士兵,用以直面我军在九曲的兵马……”

 “唉!算了,还是回去和李泌、以及诸僚属商议一番。”

 想了半天,李瑄没有想到头绪。

 兵家之道,在于出奇,李瑄一直想着出奇制胜。

 正面决战,不是不擅长,而是不喜欢。

 所以下次进攻青海,还是要用奇。

 李瑄在树敦城中一连三天,未见吐蕃军的动静,双方的战斗似乎有停下来。

 但李瑄收到一个消息,吐蕃将青海东部的羽林禁军调遣至南部。

 精锐的羽林禁军,护卫在吐蕃步兵的侧翼。

 而李瑄麾下的轻骑,还在南霁云、荔非元礼、荔非守瑜的率领下,清剿九曲的那些吐蕃千户所。

 李瑄不急着调他们回来,身边有精骑、重骑、陌刀军,不怕吐蕃的羽林禁军。

 他需要一个稳固的九曲,一个彻底的九曲,不留一丝隐患。

 吐蕃千户所留下的人,基本都是老弱妇孺,但也可以为大唐种地、牧马。

 只要安分守己,一样可以让他们吃饱穿暖。

 至于那些吐蕃的工匠,李瑄继续让他们干老本行,制作锁子甲。

 唐军也可以披锁子甲但是颜色要换一下,与吐蕃士兵区分。

 李瑄会将这些工匠带到河西,那里有现成的铁,不需要来回搬运。

 又过十天,天空下起大雪。

 距离大唐的元正将近,天更加寒冷。

 双方都有默契,没有再战,但皆未退去。

 九曲的吐蕃人,基本都被唐军所控制。

 没有被大唐骑兵找到的,大概是通过黄河跑了。

 因为黄河已经结冰。

 唐军有百谷城的粮草,人和马不仅不缺粮食,李瑄更是隔天宰杀牛羊,为士兵门解馋。

 包括吐谷浑、白兰羌,也能分到牛羊肉。

 此次俘获太多牛羊,他特意让人赶着一部分牛羊,从积石军绕过赤岭,给赤岭诸山口的士兵,以及李广琛、辛云京、李朱师率领的骑兵,送去温暖。

 唐军的营垒已经彻底组
 

成。

 在洪济桥前,三重栅栏,三重鹿角,组成一个容纳三万士兵的大营。

 此大营将树敦城也笼罩,将其视为中心。

 这个大营是为冬天过后,冰雪消融准备。

 李瑄怕吐蕃攻击洪济桥,所以才有此营垒。

 此大营一成,吐蕃就知道李瑄迟早会攻击他们。

 也就是这一天,吐蕃在青海东部的骑兵,结束与唐军骑兵的对峙,退回青海。

 赤岭东山口的吐蕃士兵也退出。

 整个阵线都向青海周围收缩。

 吐蕃在青海又加入一支禁军千户所,然此时唐军在九曲的兵力已经完成布置,超过三万骑,三万步兵。

 李瑄也对军队进行相应的布防。

 他令李朱师率领赤水军的骑兵,转道河湟向九曲开拔。

 继续增加九曲的骑兵力量。

 因为九曲距离青海南,只是一步之遥。

 吐谷浑小王的牙帐在那里,吐蕃的许多千户所也在那里。

 九曲能直接威胁青海南部,比青海方位的威胁更大。

 在没有干趴下吐蕃之前,赤水军就驻扎在九曲。

 赤水军在赤岭东山口的步兵也相继撤至九曲。

 攻下的鹰山堡、红岩堡、长堡等不放弃,留守士兵。

 如果敌人来攻占戍堡,就狼烟支援。

 唐军很快就能赶到。

 李瑄不想将来再耗费数百士兵重新进攻一次赤岭诸戍堡。

 在唐军撤出东山口后,没庐?穷桑倭儿芒终于联系上石堡城。

 没失去石堡城,是对没庐?穷桑倭儿芒心中仅有的安慰。

 石堡城守军得知唐军已经攻破九曲,十分懵逼。

 悉诺罗请求以石堡城为依托,逐渐收复赤岭上的戍堡。

 但没庐?穷桑倭儿芒觉得等春天过后,援军到来,再进行收复那些戍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