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三国(第3页)
文化
播报
编辑
学术思想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老庄。
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采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 [21]。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曹魏末年,司马氏篡魏为晋。当时政治黑暗,知识份子之思想趋向反动、消沉而无出路。倾向曹氏者多是失势士子,采取清谈方式批评政治,主张自然。倾向司马氏者,则主张维持名教,使儒家作风渐起分化。因晋武帝为王肃外孙,遂被立为官学,一时黜郑申王,使王学成为宗主。
《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最突出的思想为玄学。玄学属于儒家发展的新型态, [40]其基本教义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佛教般若学具有较高的思辨,它的思想被文人学士所吸收和改造利用,在经学向玄学的过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玄学家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流行于魏晋时期。在240-248年的酝酿期,以何晏和王弼为代表。玄学家认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后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见的表象“末”,进而提倡“以本统末”的理论。又视“本”为“道”,类比为没有形体的“无”(原理、趋势),视“末”为实际现象的“有”,并认为“万物皆产生于无”。之后到司马炎篡魏建晋为止。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生问题上。当时政治黑暗,司马氏压抑士大夫,并以崇尚名教自饰。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张礼法压抑人性且虚伪,强调人性的解放与自然真诚。他们带头实现这个理论,形成一股解放个性的风气。到了西晋之后,清谈之风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裴頠对“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
文学着作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 [22-23]。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着有《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着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曹植具浪漫气质,着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正始文学时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受司马氏操控,文人备受压抑,难以直接面对现实。当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贤及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执着,持比较冲淡的态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咏怀诗》尚继承“建安风骨”,敢于面对司马氏政权,其文学都有鲜明的特色。《文心雕龙》提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说明了阮籍和嵇康皆为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
东吴作家有张纮、薛综、华核、韦昭等。张纮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核则是孙吴末年作家。蜀汉作家有诸葛亮、郤正、秦宓、陈寿等。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师表》等。其文彩虽不如他人艳丽,然而内容浅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决心 [24]。秦宓所写的五言诗《远游》,是蜀汉流传下来唯一可靠的诗篇。蜀中亦多有学者为书作注的人,如:许慈、孟光、尹默、李撰等,蜀汉后期有谯周、郤正都醉心于文学,谯周更写下了《仇国论》讨论过度征战的缺点,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达意见的《释讥》。东汉末年亦有研究纤图、术数的学者,如:任安、周舒,之后出现了周群、杜琼等人。
宗教发展
本时期为佛教与道教的发展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纷纷寻求宗教慰藉心灵,使得能够逐渐发展。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迄今尚不明确,但至迟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已成公论。三国时期,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等,先后来到洛阳,从事翻译。昙柯迦罗译出《僧只戒心》,是中土有戒律受戒之始,后世即以迦罗为律宗始祖。魏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喜读佛经,并创作梵呗。支谦、康僧会等先后入吴。孙权拜支谦为博士,辅导东宫。支谦的翻译广泛涉及大小乘经律,其中重要的有《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太子瑞应本起经》等。康僧会得舍利,孙权为之建寺塔,号建初寺。康僧会先后译出《六度集经》等。旧录载蜀国译有《首楞严》及《普曜经》。中土沙门也开始西行求法,朱士行于甘露五年(260年)出发前往于阗,写得《大品般若》梵本九十章,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遣弟子送回洛阳,后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在佛教的影响下,方士把阴阳五行、服食炼养、导引行气、辟谷延年、神仙长生、鬼神祭祀、图谶符箓、巫术迷信等互相杂糅,并同《老子》牵合,构成原始道教。 [38]张角建立的太平道和张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都是道教的雏型,到西晋时则称为天师道。张角的太平道,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又称《太平青领书》。内容庞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其社会思想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张角拥有广大教众后,于东汉末期率其弟张梁、张宝与部属张曼成发起“黄巾之乱”,最后被东汉朝廷击败而渐渐式微。张道陵于汉顺帝时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建五斗米道。一说五斗米道真正创始人是张修,张鲁杀张修夺取教权后托名张陵创教。 [39]该教可能是黄老之学与当地宗教的融合 [25],符文大多源自巴蜀巫术。正一盟威之道的直接渊源就是巴蜀氐羌民族的原始巫教——鬼道。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理教义基本相同。张鲁使教内“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文》,《老子想尔注》反映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张鲁投降曹操后,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艺术
播报
编辑
三国在艺术方面,东吴有八位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 [75],时人称为八绝 [75]。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
绘画
东汉末期动乱不堪,许多画作被破坏或遗失,造成损失。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国之前,绘画主要属于“百工之苑”的技术性职业,尚未艺术化,在本时期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内容,亦是由礼教宣传过祖”,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当时有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吴王赵夫人,其他擅长绘画的有桓范、杨修、魏帝曹髦、诸葛瞻等人。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运笔而成。其作品富有立体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孙吴吴王赵夫人,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汉末杨修相传有《西京图》等画。曹魏桓范擅长丹青,魏帝曹髦绘画人物史实。蜀汉诸葛瞻亦工书画。
书法
书法艺术兴起于东汉末期。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碑文书体方正、气度庄严,少有生趣。孙吴的着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恣。本时期主要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昶、韦诞、钟繇及皇象等人。张芝擅章草,并创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冠军帖》、《今欲归帖》等。张昶为张芝季弟,擅长章草与隶书。韦诞总结书法经验,着有《笔经》。其中“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作品为楷书经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科技
播报
编辑
运输
三国时,蜀汉在与曹魏的战争中,由于山道运粮困难,运输工具亟待解决。这时,诸葛亮设计了一种独轮车“木牛”,由其属下西曹掾蒲元制作,“廉仰双辕,人行六尺, 牛(指木牛)行四步,人载一岁之粮也”。 [58]这种独轮车适用于在崎岖小道上行走,一千多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 [43]
数学
刘徽为三国时期的数学家 [19],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九章算术》。年长后于曹魏景元四年(263)着有《九章算术注》,借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后刘徽又着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后称《海岛算经》),这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20]。
天文
天文学方面,有先后担任孙吴与西晋太史令的陈卓。他收集各派资讯,完善中国星官体制,并绘制星图,为后世所沿用。
地理
裴秀的“制图六体”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医学
华佗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着医书《青囊书》已佚。
外交
播报
编辑
曹魏伐高句丽纪念碑拓印片段
三国时期各国多与外族互动。东北方面,有高句丽、沃沮、夫余及三韩、百济。魏晋以来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乌孙、坚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鲜卑及乌桓等族。
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帅长,并派汉人监督。乌桓族长蹋顿与袁绍结盟,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鲜卑在东汉末期由檀石槐统一,屡次入侵边郡,他死后鲜卑分裂为东部、中部及西部鲜卑。西部鲜卑轲比能重整鲜卑后两度入侵曹魏,并响应诸葛亮攻魏。
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将他暗杀,其势瓦解。
西部方面,当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族分别归附曹魏及蜀汉。这两国相互攻伐时都征召羌族参加作战。西南方面,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之乱,降伏南蛮族长孟获,并设置庲降总督管辖。往后虽有叛变发生,但皆不大。
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使臣朱应、康泰泛海到夷洲、亶洲补充人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孙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孙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恪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权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
帝王世系
播报
编辑
曹魏世系
追认的先祖
姓名
表字
庙号
(追)谥号
封号
史称
在位年限
曹腾
—
—
高皇帝
—
—
—
曹嵩
—
—
太皇帝
—
—
—
曹操
孟德
太祖
武皇帝
魏王
魏武帝
-—
曹魏世系表
庙号
谥号
封号
史称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世祖
文皇帝
魏王
魏文帝
曹丕
黄初(7)
220—226
烈祖
明皇帝
平原王
魏明帝
曹叡 [68]
太和(7)
青龙(5)
景初(3)
226—239
—
—
齐王
齐王
曹芳
正始(10)
嘉平(6)
239—254
—
—
高贵乡公
高贵乡公
曹髦
正元(3)
甘露(5)
254—260
—
元皇帝
陈留王
魏元帝
曹奂
景元(5)
咸熙(2)
260—265
蜀汉世系
蜀汉世系
庙号
谥号
封号
史称
姓名
表字
使用年号
在位年月
烈祖
昭烈皇帝
汉中王
汉昭烈帝
刘备
玄德
章武(3)
221—223
仁宗
1.安乐思公
安乐公
汉怀帝
刘禅
公嗣,
小字阿斗
建兴223(五)-237
223—263
延熙238-257
2.孝怀皇帝
蜀后主
景耀258-263(七)
炎兴263年(八)-(十一)
(表格参考资料 [29])
东吴世系
东吴世系
庙号
谥号
封号
姓名
表字
生卒及在位年月
年号
陵寝
备注
孝懿王
孙钟
?-?
—
高陵
孙权追尊
始祖
武烈皇帝
孙坚
文台
155-191
—
高陵
孙权追尊
桓王
吴侯
孙策
伯符
175-200
—
—
孙权追尊
太祖
大皇帝
吴王
孙权
仲谋
182-222-252
黄武 [30]222-229
蒋陵
222年称吴王;
229年东吴建立
黄龙229-231
嘉禾232-238
赤乌238-251
太元251-252
神凤252
—
—
会稽王
孙亮
子明 [31]
243-252-258-260
建兴252-253
定陵
—
五凤254-256
太平256-258
太宗
景皇帝
琅琊王
孙休
子烈
235-258-264
永安258-264
宣陵
—
世宗
文皇帝
南阳王
孙和
子孝
224-253
—
明陵
孙皓追尊
—
—
乌程侯
孙皓
元宗
242-264-280-284
元兴264-265
—
—
甘露265-266
宝鼎266-269
建衡269-271
凤凰272-274
天册275-276
天玺276
天纪277-280
争议
播报
编辑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公孙度和董卓部将徐荣是同乡,在徐荣的力荐下,公孙度得以出任辽东太守。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此时中原混乱不堪,而辽东郡偏居东北,所受影响较小,得以借机振兴。不久,公孙度把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两郡,各置太守,他还按照皇家规制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
在保境安民的政策指引下,燕国成为乱世中难得的“世外桃源”。200年官渡大战之时,公孙度拒绝了曹操的拉拢,打算在曹袁两败俱伤后进军许昌。不料天不假年,他于204年去世。此后,其后代公孙渊周旋于曹魏和东吴之间。
曹魏一直图谋一统中国。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进攻燕国,大败而归。238年六月,曹魏太尉司马懿率大军进入辽东,公孙渊调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然而,司马懿佯攻辽隧,很快便转军袭击燕国都城襄平城。燕王公孙渊和全城军民被围困城中,八月弹尽粮绝,将军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突围途中被魏军斩杀,燕国诸郡全部归降。至此,燕国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国家。
大事年表
播报
编辑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
四月,灵帝卒,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外戚何进执政,谋诛宦官,反被宦官所杀。袁绍入宫杀宦官。九月,董卓入京,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是为汉献帝。十二月,曹操起兵讨董。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
关东州郡俱起兵讨伐董卓,公推袁绍为盟主,曹操行奋武将军。董卓杀弘农王刘辩,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
袁绍自任冀州牧,表曹操为东郡太守,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
吕布杀董卓,投奔袁绍。曹操代理兖州牧,收黄巾军三十万,号称青州兵。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
吕布为兖州牧,刘备领徐州牧。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
夏,曹操大破吕布。七月,汉献帝自长安东归。十月,汉献帝任命曹操为兖州牧。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
六月,曹操表刘备为豫州牧。七月,汉献帝至洛阳。八月,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九月,曹操迎汉献帝都许。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
袁术称帝。袁绍以大将军领豫州牧、青州牧、幽州牧、并州牧。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
十二月,曹操擒杀吕布。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
六月,袁术死。八月,曹操军进黎阳。九月,分兵官渡。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十二月,曹操以官渡为大本营。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正月,曹操征讨刘备。二月,袁绍军至黎阳。七月,袁绍军进阳武。八月,袁绍军至官渡。十月,官渡之战结束,袁绍败。同年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接班,年十九岁。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
刘备投奔刘表。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
袁绍病死。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
曹操自领冀州牧,让还兖州。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
诸葛亮出山。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六月,曹操自任丞相。七月,征刘表。八月,杀孔融。十二月,赤壁之战。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
十二月,周瑜攻破江陵。孙权任徐州牧,刘备任荆州牧,孙权以妹嫁之。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
十二月,周瑜谋灭刘备,至巴丘病卒,临终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屯兵陆口,建议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
春,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十二月,刘备大军入蜀。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正月,诏令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五月,诛马腾,灭三族。十月,东征孙权,荀彧卒。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
正月,曹操从濡须退兵。五月,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七月,魏建社稷。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
夏,刘备入成都,自任益州牧。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
三月,曹操西征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是年,孙权向刘备索还荆州。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
五月,曹操为魏王。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
四月,曹操仪同天子,曹丕为魏国太子。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
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十二月,孙权杀关羽,上书称臣于曹操。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
正月,曹操卒。曹丕继位后实行九品官人法。十月,曹丕代汉,是为魏文帝。
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
四月,刘备称帝。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公元222年(黄初三年)
夷陵之战。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
四月,刘备卒,刘禅继位。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
曹丕卒,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公元227年(魏明帝太和元年,蜀汉建兴五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临行前上《出师表》。
公元228年(曹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
春,蜀军兵败街亭,诸葛亮杀马谡。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公元229年(曹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孙吴黄龙元年)
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四月,孙权称帝。
公元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
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八月,李严被废为庶人。
公元234年(魏明帝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
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八月,病卒于军中。
公元249年(曹芳正始十年)
司马懿发动政变,杀大将军曹爽,曹魏政权归司马氏。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
孙权卒。
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
八月,魏军出兵洛阳伐蜀。十月,刘禅降魏,蜀汉亡。
公元265年(西晋泰始元年)
十二月,晋王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曹魏亡,西晋始。
公元280年(咸宁六年)
吴亡,晋一统天下,三国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