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春秋(第2页)

 2. **荀子**:荀子是春秋末期的儒家学者,他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加以规范和引导 。

 3.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相互爱护,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攻伐 。

 4. **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提倡严刑峻法以维护社会秩序 。

 5. **庄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

 6. **孙子**:孙子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着作《孙子兵法》至今仍被视为军事战略的经典之作 。

 7. **列子**:列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名家的特点,主张“贵虚”和“贵公”,强调客观分析事物的本质 。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对后世的文化、哲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儒家思想家对于人性本质的不同阐释,它们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提出了“四端”的概念,即恻隐之心(仁的开始)、羞恶之心(义的开始)、辞让之心(礼的开始)、是非之心(智的开始)。孟子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这些“善端”,进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他指出人的自然状态是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如果不加以教化和规范,就会导致社会混乱和道德沦丧。因此,荀子强调礼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法的教化和规范,人可以克服其本性中的恶,达到善的境界。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 **对人性本质的看法不同**: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有善的种子,而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需要后天的教化来矫正。

 2. **实现善的途径不同**:孟子主张通过内在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善,而荀子则认为需要依靠外在的礼法和教育来约束和引导人的行为。

 3. **对教育和礼法的重视程度不同**:孟子虽然也重视教育,但更强调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荀子则特别强调礼法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矫正人性恶的必要手段。

 4. **对人性的界定不同**:孟子区分了人与禽兽的不同,强调人的独特性;荀子则认为只有人出生就拥有的那部分本能才是“性”,这些本能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

 这两种理论虽然在人性本质上有分歧,但都强调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并都以引导人们向善为目标。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古代,除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外,还有多种关于人性本质的学说:

 1. **性无善无恶论**: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就像流水一样,可以东流也可以西流,取决于后天的引导。

 2. **有善有恶论**:世硕提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不同的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3. **性善恶混论**:认为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两者混杂在一起。

 4.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董仲舒提出人性包含“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其中“天命之性”是善的,而“气质之性”则有善恶之分。

 5. **性无善无恶论**:王安石认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本无善恶之分,善恶是后天的经验和环境造成的。

 6. **性三品说**:董仲舒进一步发展了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人性善,下品人性恶,而中品人性则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变得善良。

 这些不同的学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同理解。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法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韩非子法家思想对后世的一些主要影响:

 1. **法治思想**: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维护国家秩序和统治的重要工具。他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贵贱,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2. **君主专制理论**:韩非子提出君主应该集中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他的思想为秦朝统一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 **重农抑商**:韩非子主张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以农业为国家经济的基础,这一思想在后世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得到了长期坚持。

 4. **严刑峻法**:他提倡使用严厉的刑罚来维护法律的权威,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刑罚才能有效地遏制犯罪。

 5. **权术运用**:韩非子强调君主应该掌握权术,用以控制和驾驭臣下,确保权力不被篡夺。

 6. **实用主义**:他的哲学带有唯物主义色彩,强调实用主义,认为理论应该服务于实际的政治需要。

 7. **政治与道德的切割**:韩非子认为政治不应该受到道德的束缚,君主应该以实际的政治效果为行动准则。

 8. **文化影响**:韩非子的文章和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不仅在思想上影响后世,也在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9. **对后世法家的影响**: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被后世法家学者继续发扬,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需要,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标志着从西周的封建制度向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过渡。这一时期得名于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相传由孔子修订。春秋时期见证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兴起,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背叛,以及频繁的战争和政治变革。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春秋时代,五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争夺。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书写了一部属于英雄的传奇史诗。

 齐桓公,这位伟大的君主,凭借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任用了管仲这样的杰出政治家进行内政改革。管仲的一系列政策使得齐国国力大增,经济繁荣,军事实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齐桓公因此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他的霸业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春秋第一霸”。

 晋文公,这位经历过流亡生活的君主,深知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他通过城濮之战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晋文公的统治下,晋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他的治国理念和策略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春秋第二霸”。

 春秋时期的战争呈现出一些显着的特点。随着各国实力的增强,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参战人数众多,战斗激烈。战争手段也日趋残酷,如围城战、攻坚战等战术频繁使用。同时,军事理论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孙武所着的《孙子兵法》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它系统地总结了战争的规律和战略战术,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春秋五霸的争雄历程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这些霸主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经济方面,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国家开始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税。这种税收制度的变革,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升。

 文化上,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从宗教迷信文化向理性人文文化的转型。这个时期,私人聚徒讲学之风盛行,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为平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出现,更是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格局上,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大国逐渐崛起,小国则纷纷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后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这一事件被视为春秋时期的结束和战国时期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战争规模更大,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春秋时期的经济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着提高,导致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这种制度的确立打破了原有的井田制,使得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个体家庭的生产能力提高,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

 3. **赋税制度的改革**: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国家开始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4.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开始繁荣,城市商业中心逐渐形成,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春秋时期的经济变革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旧的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开始崛起,为封建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 **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春秋时期的国家开始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如兴修水利、推广铁农具等,这些措施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7. **户籍制度的建立**: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征税,春秋时期的国家开始建立户籍制度,这为后来的封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的经济制度变革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促进了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形成**: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市作为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交易变得更加频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2.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变动**: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商人和手工业者积累了财富,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如富商巨贾,这些新兴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3. **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商业的兴盛带来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统一市场的形成。

 4. **为后来的封建经济奠定了基础**:春秋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力提升和土地私有化方面,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5. **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分配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如分封制的瓦解和郡县制的建立。

 6. **促进了法律和制度的完善**:为了规范市场交易和保护私有财产,各国开始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如关于商业交易、财产权等方面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为后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7. **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如儒家、道家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学派的思想家们在商业和手工业的背景下提出了各种治国理政的理论和观点。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春秋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

 1. **社会阶层变化**: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促成了社会阶层的变动。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经济地位提升,开始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 **城市化进程**: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作坊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从而改变了人口分布和社会结构。

 3. **经济基础变化**: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这种经济基础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4. **社会流动性增加**: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流动性增加,一些商人和手工业者通过经济活动积累了财富,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5. **权力结构变化**: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力量的重新分配,一些新兴的商人阶层开始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影响了传统的权力结构。

 6. **文化和思想多元化**: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交流,不同地区的思想和文化在城市中交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7. **法律和制度的变革**:为了规范商业和手工业活动,各国开始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如商业法规、财产权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为后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8. **社会关系的变革**: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基于血缘和宗族的社会关系,促进了基于经济利益的社会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对社会结构、阶层关系、城市化、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春秋时期的音乐和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代表作品。

 **音乐方面**:

 1. **乐器**:春秋时期的乐器种类丰富,包括琴、瑟、筝、笛、埙等。其中,古琴尤为受到推崇,它的音色悠扬,能够表达深沉的情感,因此在宫廷音乐和文人雅集中得到广泛运用。

 2. **音乐家**: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家受到尊重和推崇,如齐国的聂政、晋国的郑国和秦国的商鞅。聂政是杰出的笛子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作品至今仍被传颂。(??????????)

 3. **音乐作品**:《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相传为晋国师旷所作,是琵琶(??????????)大曲的代表作。

 **艺术方面**:

 1. **青铜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工艺精湛,如春秋莲鹤方壶,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

 2. **绘画**:春秋时期的绘画逐渐广泛,如《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

 3. **书法**: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蔡邕发明了“八分”笔法和“八分”书体。

 春秋时期的音乐和艺术作品不仅在造型、装饰和工艺上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审美追求,而且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音乐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许多作品没有流传至今,但一些着名的音乐家和他们的创作仍然被后人所铭记。除了《阳春白雪》之外,以下是一些春秋时期的音乐作品或与音乐相关的历史人物:

 1. **《诗经》**:《诗经》是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可以配合音乐演唱的诗歌,对后世的音乐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等人的作品,虽然它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风格和内容与春秋时期的音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师旷** :春秋时期晋国的宫廷乐师,被誉为“乐圣”。他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在政治上也有所建树。他的代表作品有《阳春白雪》和《玄默》。

 4. **伯牙** :春秋时期的着名琴师,被尊称为“琴仙”。他与钟子期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了知音难寻的佳话。

 5. **《九歌》**:屈原的作品,原为楚地的祭祀歌曲,后经屈原加工创作而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

 6. **《大夏》和《大武》** :周代的代表性乐舞,其中《大夏》歌颂夏禹治水的业绩,《大武》则歌颂周武王伐纣战争的胜利。

 7. **《桑林》** :商代的乐舞,用于祭祀祖先和男女聚会的场合。

 8. **《雩》** :商代的求雨舞蹈,舞者通过舞蹈来祈求雨水。

 这些作品和人物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音乐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尽管具体的音乐旋律和表演形式可能已经失传,但它们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

 【注:摘自360百科: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 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平王迁都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国,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今西安),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王室衰微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周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平王因为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得罪了当时强国郑国,不得不与郑庄公互换人质,将儿子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史称”周郑互质“。

 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以上两个事件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郑庄公带兵东征西讨,小霸中原(史称“郑庄公小霸”)。

 诸侯国划分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齐国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子牙之族,他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 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宋国

 宋国是周朝三恪之一,国君子姓,国都亳(今河南商丘)。 周武王伐纣,商朝覆灭,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戌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年的和平时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出兵灭亡曹国。

 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宋康王推行王政,使宋国再次强盛起来。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楚、魏三国趁机举兵灭宋。

 晋国

 晋国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东周初期,晋献公(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郑国

 郑国在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姬姓,初都郑邑(今陕西渭南华州),后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在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

 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郑幽公。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