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西周(第3页)
4. **语文**:在文学学习中,诗歌和词的背诵往往通过韵律和节奏来记忆,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经典诗句,易于吟诵和记忆。
5. **天文**:天文学中,有关星宿和星座的歌诀,帮助记忆夜空中的星象。
这些口诀或歌诀通常具有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便于记忆和传唱,是古代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古代,地理学相关的歌诀或口诀被用来帮助记忆和理解复杂的地理概念,尤其是关于河流、山脉等的定位和特征。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五行歌诀**:在风水学中,有“五行歌诀”来帮助记忆五行与地理方位的关系,如木代表东方,火代表南方,金代表西方,水代表北方,土代表中央 。
2. **地理五诀**:清朝赵玉材撰写的《绘图地理五诀》是风水学的重要着作,书中概括了龙、穴、砂、水、向五大原则,并强调了立向是学习堪舆之术的关键 。
3. **二十四节气歌**:虽然不是直接关于地理的,但它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农民常按照节气来从事农业生产,这些节气也能反映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4. **古代地理方位的十种表示**:这篇文章提到了古代用阴阳、五行、四季、五色等来表示地理方位的方法 。
5. **绘图地理五诀**:这本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使用罗盘和歌诀来确定地理方位和风水布局 。
这些歌诀和口诀是古代地理学教育的一部分,它们通常具有押韵和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唱,是古代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古代中国在地理学领域有许多着名的地理学家,他们的着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古代地理学家及其贡献:
1. **《山海经》**:这是一部包含地理、神话、历史、宗教等内容的古籍,虽然其成书年代和作者不详,但书中的地理记载为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
2. **《禹贡》**:作为《尚书》中的一篇,它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情况,被认为是地理征实一派的先驱 。
3. **班固**:东汉时期的着名历史学家,编纂了《汉书·地理志》,这是中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着作 。
4. **郦道元**:北魏时期的着名地理学家,着有《水经注》,这部着作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水道系统,对后世的地理学研究有重要影响 。
5. **玄奘**:唐代高僧,他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他在西域的旅行见闻,对研究古代新疆与中亚地区的地理有重要价值 。
6. **李吉甫**: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编纂了《元和郡县图志》,这是现存最早的全国地理总志 。
7. **徐霞客**:明代的着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全国各地的旅行考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有详细的描述,被誉为“奇人奇书” 。
这些地理学家和他们的着作不仅丰富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学知识,也为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山海经》和《禹贡》是两部不同的古籍,它们在古代地理学上各有特点。
《山海经》是一部包含了地理、神话、民族、动植物等多方面内容的古籍,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对古代山川、民族、动植物的描述,以及一些神话故事。《山海经》的地理描述往往带有神话色彩,其记载的地理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对古代中国以及周边地区的描述。《山海经》的特点是它包含了大量的神话元素和奇异生物的描述,这些描述往往超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因此它在古代地理学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了一种对古代世界的独特想象和理解。
《禹贡》则是《尚书》中的一篇,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地理文献之一。它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背景,描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河流、土壤、物产等。《禹贡》的特点是它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它以九州的划分为基础,详细记载了各州的地理特征和物产,以及贡赋的情况。《禹贡》在古代地理学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地理分区方法,以及对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详细描述。
总的来说,《山海经》和《禹贡》在古代地理学上各有侧重,前者更注重神话传说和奇异事物的描述,后者则更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两者都是研究古代地理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对现代地理学有多方面的启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跨学科研究**:古代地理学往往不局限于自然地理,还包括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等方面。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现代地理学提供了启示,即地理学研究应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2. **地域文化的重视**:古代地理学着作如《山海经》和《禹贡》中对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有着详细的描述,这对现代地理学研究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古代地理学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这一点对现代地理学研究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 **地理信息系统的雏形**:古代地理学着作中的地图和地理描述,可以看作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雏形。这些描述和图表为现代gis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早期的思考和实践基础。
5. **地理知识的普及**:古代地理学着作的编纂和传播,对于普及地理知识、提高公众的地理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这对现代地理教育和地理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启示。
6. **地理思想的传承**:古代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想,如“九州”、“五岳”等,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地理观念。这表明地理思想的传承对于形成和保持民族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7. **地理探索精神**:古代地理学家如徐霞客的旅行和探索,体现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对现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的态度有着积极的启示。
8. **地理与政治的关系**:古代地理学着作中往往包含了对政治边界、行政区划的描述,这表明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现代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思考角度。
9. **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古代地理学着作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它们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指导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军事战略等。这对现代应用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0. **地理学的方法论**:古代地理学家在描述和解释地理现象时所采用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比较等,为现代地理学的方法论提供了早期的实践和思考。
总之,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为现代地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案例,对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地理学家在地图制作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图的绘制方法**:古代地理学家发展了多种地图绘制方法,如以山川为基准的地理状况区分作图法,航线基准法,以及以比例为基准的绘图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不如现代技术精确,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经相当先进 。
2. **地图的符号系统**:古代地图学家创造了一套地图符号系统,用以表示地理要素,如山脉、河流、道路等,这为地图的信息表达提供了标准化的方式。
3. **地图的比例尺**:在古代,中国地理学家就已经使用“计里画方”的技术来控制地图的比例尺,通过在地图上画满相等面积的方格来确定比例,这种方法提高了地图的准确性 。
4. **地图的投影技术**:尽管古代的地图投影技术不如现代复杂,但古代地理学家已经意识到地图投影的重要性,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投影方法来减少地图上的变形。
5. **地图的实用性**:古代地图学家强调地图的实用性,如用于军事战略、行政管理、土地测量等,这推动了地图制作技术的发展。
6. **地图的美学**:古代地图学家在地图制作中融入了美学元素,如山水画的技巧,虽然这可能削弱了地图的科学性,但也体现了地图的艺术价值 。
7. **地图的传承与创新**:古代地图学家在继承前人地图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地图制作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地图制作传统。
这些创新对现代地理学和地图制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地图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地图的投影技术对地图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古代中国的地图学家们虽然没有现代的地球球体概念,但他们在地图制作上仍然取得了一些创新,这些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图的准确性。
1. **计里画方**:这是一种在地图上按一定比例绘制方格网的方法,用以控制地图上各要素的方位和距离。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地图的准确性,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式来表示地理信息 。
2. **裴秀的制图六体**:西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的理论,包括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方邪和迂直,这些原则综合包含了地形测量、计算和绘制三个层次,对提高地图的准确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
3. **使用记里鼓车**:记里鼓车是一种古代的测量工具,通过计算车辆行走的距离来测量地图上的距离。这种工具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地图上地理要素之间的距离的准确性 。
然而,由于古代地图学家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限,他们大多认为地球是平的,这导致了地图上的投影误差。例如,宋代的《禹迹图》虽然采用了计里画方的技术,但由于缺乏对地球曲率的认识,地图的边缘地区与中心地区相比,准确性较低 。
直到明代后期,随着西方地图投影技术的引入,中国地图的准确性得到了显着提高。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带来了经纬度测绘技术和地图投影法,使得地图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球表面的地理信息 。
总的来说,古代地图学家在地图制作方面的创新,如计里画方和制图六体等,对提高地图的准确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如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不足,直到近代西方技术的引入,地图的准确性才有了更大的提升。
裴秀的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地图学的重要贡献,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分率**:即比例尺,用来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理距离的比例关系,以辨别地域的长宽和面积大小 。
2. **准望**:指地图上的方向,用以确定地貌、地物之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以保证地图的方向准确性 。
3. **道里**:即地图上的距离,用来确定两地之间的道路里程,以便于计算实际的行程距离 。
4. **高下**:指相对高程,考虑地形的高低起伏对地图表现的影响 。
5. **方邪**:指地面的坡度和倾斜角度,是对道里(地图上的距离)的补充,以校正因地形起伏造成的误差 。
6. **迂直**:指实地的曲折程度,是对道里的进一步补充,用以校正道路弯曲等造成的图上距离误差 。
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有助于解决将三维地理要素转换到二维平面上的问题,从而提高地图的准确性。裴秀的制图六体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总结了前人的制图经验,而且对后世的地图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明末西方地图投影技术的引入,中国的地图制作才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现代地图制作技术与裴秀的制图六体相比,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和创新:
1. **地图投影技术**:现代地图制作使用了更精确的地图投影技术,如墨卡托投影、兰勃特等角切圆锥投影等,这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处理地球表面的曲率和地图上的变形问题。
2. **测量技术**:现代地图制作依赖于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可以进行更精确的地理数据采集和处理。
3. **自动化和数字化**:现代地图制作过程中,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制图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了手工绘制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4. **多源数据融合**:现代地图制作可以整合多源数据,如航空摄影、卫星影像、地面测量数据等,提供更丰富、更详细的地理信息。
5. **实时更新和动态地图**:现代地图可以实时更新,反映地理环境的最新变化,同时动态地图和在线地图服务提供了更灵活的地图使用方式。
6. **用户交互和定制化**:现代地图制作技术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定制地图,提供个性化的地图服务,如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和地图可视化。
7. **地图的表现形式**:现代地图不仅包括传统的二维地图,还发展了三维地图、虚拟现实地图等新型地图形式,提供了更直观的空间信息表达。
8. **地图的应用领域**:现代地图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不仅用于传统的导航和地理研究,还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说,现代地图制作技术在裴秀的制图六体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地图的精确化、自动化和多样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活动。
现代地图制作技术在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案例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
1. **环境保护**:
-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gis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已经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通过整合遥感影像、地理数据库和野外调查数据,可以对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水体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生态环境问题 。
2.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管理**:政府使用gis数据和基于gis的解决方案进行城市规划,包括分区和土地利用项目、自然灾害和健康事件响应、道路系统和建筑设计、公用事业配电、能源生产以及废物和资源管理 。
- **智慧城市规划**:gis与地图可视化技术相结合,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直观的决策依据。通过实时更新、分析地理信息,为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提供高效支持 。
3. **案例分析**:
-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某大城市利用gis技术开展了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与治理工作。通过gis技术建立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分布图,全面监测城市各区域的空气污染情况,并模拟城市大气污染的扩散情况,预测可能出现高污染区域 。
- **生态城市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和深圳光明新区等生态城市案例,通过gis技术进行规划和管理,实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平衡 。
4. **技术应用**:
- **电子地图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电子地图技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来查找特定地点并获取相关信息,这对于城市规划师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可以使用电子地图来查看特定地点的实时交通情况,以便评估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从而优化交通规划 。
这些案例展示了现代地图制作技术如何帮助解决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中的复杂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注:摘自360百科: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迁都于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周厉王前后,私有土地日益发展,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周人起源
开创周朝的周文王
周族是居于今陕甘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带的古老部族,相传因“姬水”而得姓为姬。周的始祖名弃,为有邰氏女姜嫄所生。《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弃降生的神话传说。姜嫄祈祷求子,因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周族在姜嫄所生活的时期大约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但至弃所生活的时期时,已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所以说弃是周族的始祖。 他们认为后稷(姬弃)是他们的始祖,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的农官之长便以“后稷”命名。从后稷到到文王中间有若干个王,《史记·周本纪》、《世本》记载有十五代,依次是后稷(名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而《汉书》记载有十八代。然而自后稷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是不可能的,后人多对此表示怀疑 。据《诗经》记述,周族始祖母叫姜嫄。姜、羌相通,周人的祖先大概是从羌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 也有人认为周族应出自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的白狄族,也就是远古时期的黄帝族。 沈长云认为,华夏族是商周之际兴起的理念,是姬周人群对反商联盟的自称,周人起于白狄,黄帝崇拜原只是周族自身的崇拜,随着周王朝统治权的稳固逐渐成为民族融合后的共识。
到了不窋时代,周人迁徙到戎狄之间。公刘时为了发展农业又迁至自然环境优异的豳。到达豳地以后,周人开垦田地、营建房屋、并确立了一套举行祭祀、宴会的礼仪。“京”、“京师”就是源自公刘时代对国都的称谓。 商王武丁时期,周成为商的封国。古公亶父(后来被追尊为周太王)时,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扰,周人再次迁都至岐阳周原。这时政治设施有了长足发展,王宫设皋门、应门,国都设宗庙、社稷即始于此时。
太王死后,少子季历继位。由于与太伯所建吴国、任姓诸侯保持友好,加之商朝国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断壮大。商王武乙时期,周开始武力开拓领土,首先花了三年时间征服鬼方。之后,季历继续进攻山西地区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时受挫,然而接着还是攻克了余无戎。打败余无戎后,季历被商王文丁任命为牧师(一种相当于方伯的职位)。由于季历将周国的领土大大向西北扩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终于被文丁害死。
季历死后,其长子昌继位,是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册命为西伯。崇侯虎向纣报告了西伯对处死九侯的不满,西伯因此被囚禁于羑里,直到西伯的属下进贡美女和财物后才被赦免。周文王一面殷勤侍奉殷王纣,一面借口征讨叛国四处开拓领土,周的势力得以大幅度扩张。文王团结诸侯,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先后征服了犬戎、密(密须)。之后又灭掉了山西地区的黎,并攻克盂(又作于、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当时的东方强国,也在激烈的攻城战之后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后迁都到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仁政爱民,并建立了一套以卿士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贵族,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武王伐纣
参见:武王伐纣
讨伐商纣王的周武王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它的都邑从周原迁到今长安区沣水西岸,建成丰京。它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商纣王)一度将西伯昌囚于羑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先于文王而死(死因未载;《封神演义》称其被纣所杀 ),立姬发为太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周武王率军东征,武王九年,大会诸侯于盟津,(今孟津,为古代重要渡口)。前来参加大会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据说有八百之多。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会盟。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配合。
到二月五日,武王的联军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摆开了决战之势。纣王也集合起了十几万人与武王相抗衡,可是,因为民心的归向,纣王的军队毫无战心,反而倒戈帮助武王。所以,没费太大的力气,武王就攻进了都城朝歌。纣王眼看大势已去,就登上花费巨资为自己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殷商王朝也就这样灭在了纣王的手中。
周室初立
参见:分封制、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封邦建国
周公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 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周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 。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 。不久,洛邑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成康之治
参见:成康之治
开创成康之治的周成王
叛乱平定后,周公自幼笃行仁孝,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忧惧,卜求先王救助。“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称曰:“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周公作《多方》、《多士》来告诫殷人,对殷贵族采取思想、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安抚政策。周公摄政五年,开始在雒邑营建东都成周,以便更有效的统治东方地区,成王到成周开始亲政。召公奭召集各方首领,教导成王以德治国、重用老成人。成周建成后,成王回镐京即君位,周公则留下治理东都。
开创成康之治的周康王
成王和后来即位的康王昭的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成康之治,是西周安定时代的开始。周人的分封诸侯虽早于武王时开始,但大量封国是在成康之世才出现的。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国,兄弟之国有十五国。而《荀子·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可见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为主体,而同时兼顾到异姓 。其中季历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吴(今江苏苏州),文王二弟虢仲、虢叔封于西虢(今陕西宝鸡)、东虢(今荥阳),文王诸子分别封于管(今郑州,早灭)、蔡(今上蔡西南)、霍(今山西霍州西南)、卫(今淇县)、毛、聃(今安徽阜阳)、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雍(今修武西)、曹(今山东定陶西)、滕(今山东滕州西南)、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原(今济源西北)、酆(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郇(今山西临猗西南);武王诸子封于晋(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应(今平顶山)、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周公诸子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凡(今辉县西南)、蒋(今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东金乡西北)、胙(今延津北)、祭(今郑州东北);召公之子封于燕(今北京)。主要的异姓诸侯则有:商贵族微子启、微仲衍封于宋(今商丘附近),姜姓封于齐、吕,姒姓封于杞(今杞县),嬴姓封于葛(今宁县西北),妫姓封于陈(今淮阳),芈姓封于楚等等 。最初的封建主要集中在中原,是建国工作的一部分,在之后并没有继续推广。这些封国以人群为主体,常常迁徙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它们由河南向东、向南迁移,形成了周王室新的屏障。
成康时代,周王实行赈济贫困民众、授田于民、明德慎罚的政策,因而农业生产颇有起色、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外族来朝、政局稳定、人民和睦。然而康王晚期喜好征伐,据小盂鼎铭文,仅在与鬼方间的战争中就斩首四千八百多人,俘虏一万三千余人,与南方的淮夷和荆楚亦常有冲突,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昭王时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
由盛转衰
参见:昭王南征、昭穆嬉游、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宣王中兴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
到周厉王时期,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公、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周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中。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惨败。
走向灭亡
参见:烽火戏诸侯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前771年,西周覆亡。
周幽王和褒姒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