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三叶虫,寒武纪(第3页)
三叶虫的进化历史非常丰富,它们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关键阶段:
1. **起源**:三叶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最早期,一支名为莱德利基虫的节肢动物。莱德利基虫身体中间隆起一个轴,形成了左中右三叶,这也是日后三叶虫的基本身体构造。
2. **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在寒武纪早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小油栉虫家族,它们生活在海底。随后,球接子目、耸棒头虫目和褶颊虫目等大家族出现,三叶虫开始称雄于海洋。
3. **寒武纪晚期**:三叶虫遭遇了它们家族史上的第一次巨大危机,全球规模的大海退和海洋中新出现的捕食者如头足类,导致许多三叶虫被淘汰,只有少数存活到了奥陶纪。
4. **奥陶纪**:三叶虫在奥陶纪大量出现,迅速占领新的环境。奥陶纪早期出现了一些寿命不长但演化快速的种类,随后陆续出现的就是奥陶纪占优势统治地位的类群家族,如斜视虫、镜眼虫、三瘤虫等。
5. **志留纪**:逃过了奥陶纪大灭绝的种类在珊瑚礁附近大量繁殖,它们在志留纪继续发展。
6. **泥盆纪**:随着有下颚的鱼类出现,海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三叶虫的身体上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装饰性部分,研究者认为这些装饰能提升三叶虫的防御功能和感觉机能。
7. **石炭纪/二叠纪**:寒武纪之后,三叶虫纲下的10个目都繁衍的相当兴盛。但是泥盆纪后期的大灭绝,使除了蚜头虫目之外的三叶虫全部灭绝。逃过劫难的蚜头虫目拥有流线型的身体,但身上没有刺和装饰。
8. **灭绝**:三叶虫在大约 252 亿年前的二叠纪大规模灭绝事件中灭绝。它们灭绝的确切原因仍然存在争议,但海平面变化、气候和新捕食者的出现等因素可能导致了它们的减少。
三叶虫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头鞍形态的变化、面线后支所在位置的变化、眼的变化、身体周围长刺的变化、胸节由多变少,尾部由小变大,头鞍上的横沟由多到少等等趋势也在许多类型的三叶虫中显示出来。
除了三叶虫,许多其他古生物的进化历程同样引人入胜。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恐龙**: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恐龙作为地球上的支配物种,其演化包括了从小型的始祖鸟到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如雷龙和霸王龙。
2. **始祖鸟**: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其化石显示了恐龙与鸟类之间的过渡特征,如羽毛和翅膀。
3. **猛犸象**:作为冰河时期的巨兽,猛犸象的进化展示了动物如何适应极端气候条件。
4. **鲸鱼**:从陆地哺乳动物逐渐演化成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物种,鲸鱼的进化历程揭示了生物如何从陆地回归海洋。
5. **人类的祖先**:从原始的灵长类动物到能够制造工具和火的智人,人类的进化历程是研究最深入的之一。
6. **鲨鱼**:鲨鱼是古代海洋的顶级捕食者,它们的进化历程揭示了这些生物如何成为高效的捕食者,并且数亿年来变化不大。
7. **蕨类植物**:在古生代,蕨类植物是陆地上的主要植物,它们的进化对形成现代森林至关重要。
8. **昆虫**:昆虫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动物群体,它们的进化历程包括了从简单的陆地昆虫到复杂的社会性昆虫,如蚂蚁和蜜蜂。
9. **鱼类**:从最早的水生生物到今天的多样化鱼类,鱼类的进化历程揭示了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生环境。
10. **琥珀中的古昆虫**:白垩纪琥珀中的昆虫化石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昆虫行为和生态的宝贵信息。
这些古生物的进化历程不仅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还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生命的历史和演化过程。
【注:摘自360百科:三叶虫(学名:trilobite)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三叶虫纲中的动物。它们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最晚的三叶虫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叠纪结束时的生物集群灭绝中消失。三叶虫是非常知名的化石动物,其知名度可能仅次于恐龙。在所有的化石动物中三叶虫是种类最丰富的,至今已经确定的有九(或者十)个目,一万五千多个物种。大多数三叶虫是比较简单的、小的海生动物,它们在海底爬行,通过过滤泥沙来吸取营养。它们身体分节,有带沟将身体分为三个垂直的叶。从背部看去三叶虫(trilobites)为卵形或椭圆形, 成虫的长为3~10厘米,宽为1~3厘米三叶虫。小型的6毫米以下 。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三部分。三叶虫体外包有一层外壳,坚硬的外壳为背壳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边缘 。腹面的节肢为几丁质,其他部分都被柔软的薄膜所掩盖。一般所采到的三叶虫化石都是背壳。三叶虫背壳的中间部分称为轴部或中轴,左、右两侧称为肋叶或肋部。三叶虫壳面光滑。或有陷孔、瘤包、斑点、放射形线纹、同心圆线纹、短刺等。头部多数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三叶,中间隆起的部分为头鞍及颈环 ,两侧为颊部,眼位于颊部。颊部为面线所穿过,两面线之间的内侧部分统称为头盖,两侧部分称为活动颊或自由颊。胸部由若干胸节组成 ,形状不一,成虫2~40节 。中间部分为中轴,两侧称为肋部。每个肋节上具肋沟,两肋节间为间肋沟。尾部是由若干体三叶虫节互相融合而形成的 ,1~30节以上不等。形状一般半圆形,但变化很大,可分为一中轴和两肋部。肋部分节,有肋沟和间肋沟。肋部可具边缘 ,边缘上亦常有边缘刺。
三叶虫腹面的节肢极少保存为化石,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节肢化石的只有19个种。从奥陶纪到泥盆纪末的一些三叶虫(比如裂肋三叶虫目)进化出了非常巧妙的脊椎似的结构。在摩洛哥就发现了这样的化石。此外在俄罗斯西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有带脊椎结构的化石被发现。这种脊椎结构可能是对于鱼的出现的一种抵抗反应。
多数三叶虫有眼睛,它们还有可能用来作味觉和嗅觉器官的触角,触须可达20至30厘米。三叶虫 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碳酸钙,CaCo?)组成的。结晶良好的纯净方解石(冰洲石)是透明的,有些三叶虫使用单晶的、透明的方解石来组成其每只眼睛的透镜。这与大多数其它节肢动物不同,球差,同时提供极好的视觉效果。
典型的三叶虫眼睛是复眼,每个透镜为一个拉长的棱镜。
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多次周期性蜕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划分为3个阶段:幼虫期、分节期 、成虫期。三叶虫纲可以分为10目 :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栉虫目、镰虫目、砑头虫目及齿肋虫目。
三叶虫与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动物共生。大多适应于浅海底栖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还有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远洋中漂浮生活。生活习性的不同决定着其身体构造不同。底栖三叶虫身体扁平,有的三叶虫可钻入泥沙生活,其头部结构坚硬,前缘形似扁铲,便于挖掘。有的头甲愈合,肋刺发育,尾小,具尖末刺,用以在泥沙中推进。另外,适于在松软或淤泥海底爬行生活的类型,其肋刺和尾刺均很发达,使身体不易陷入泥中。营漂浮生活的类型,往往身体长满纤细的长刺。它们以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的动物尸体或以海藻等细小生物为食。
三叶虫的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化石中最多的一类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页岩中,可见当时它们大多生活在浅海底或游移于淤泥之上。它们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随水漂流。志留纪中期的齿虫类,整个身体几乎被密密的长刺包围,这些长刺对于它们在水里游泳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推进器,因此可以推测它们是游泳的能手;同时,这些长刺也是抵御天敌的有效武器。这种类型的三叶虫主要是出现于奥陶纪到泥盆纪时期,当时与它共生的鹦鹉螺类、板足鲎类和鱼类都是三叶虫的劲敌,如果三叶虫不增强它的游泳能力和御敌的武器,它们怎样在那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继续生存繁衍呢?
奥陶纪的某些三叶虫,如宝石虫、斜视虫、隐头虫等还发展了卷曲的能力,它们的头部和尾部可以完全紧接在一起,仅将背部的硬壳暴露在外;它们还可以钻进淤泥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器官,这样,一方面便于御敌;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类似于尺蠖那样的伸曲的方式推动身体前进。三叶虫
中国三叶虫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划分和对比寒武纪地层的重要依据。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品种有:蝙蝠虫(drepanura)、四川虫(szechuanella)、副四川虫(parasxechuanella)、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Coronocephalus)、沟通虫(ductina)
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名叫张华东的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了一种包埋在石头里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颇似蝙蝠展翅,于是他就为之命名为"蝙蝠石"。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对"蝙蝠石"进行了科学研究,终于弄清楚了原来这是一种三叶虫的尾部。这种三叶虫生活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是海洋中的一种节肢动物。为了纪念这个世界上给三叶虫起的第一个名字,我国科学家就把这种三叶虫由拉丁名翻译成的中文名字依然叫做蝙蝠虫。 国外研究三叶虫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1698年。当时,鲁德把一个头部长有三个圆瘤的三叶虫化石命名为"三瘤虫"。到了1771年,瓦尔其根据这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即身体从纵横两方面来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纵向上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横向上分为中轴及其两边的侧叶部分,因而给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三叶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