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国孙尚香14

然后开始就是忙碌的登基大典准备工作。

终于在公元的214年初,曹操登基称帝。

原汉末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依旧居住在他曾经住的宫殿,由朝廷养。

唉,曹操称帝也不好,他们上朝不像从前了那么随意了。

那时候,最少满大堂上包括曹操在内都是臣子,比较轻松随意。

可现在不行了,对面的是皇上了。

不过,曹操一登基,就颁布了第一条的科举考试政令。

也是三年一考。

并言明,从此以后,凡是出仕的人都需要从科举考试中出。

今后取缔官员推荐制。

这项政令一出台,立刻引起了很大震荡。

这自古以来,官员出仕都是通过世袭承袭制或者官员举荐制,官员举荐固然因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原因而达成的,可这也是官员的一种利益,毕竟他们举荐的官员天然的就和举荐人是为一党。

否则就有忘恩负义的嫌疑。

也因此,一般某一地的官员,要是混到了权力中央,那么他所在的老家一带所有的有能力者皆为他这一派。

而世袭承继制,更好理解。

正面看,由家里父兄长辈手把手教导,那么长辈下去了,儿孙们就自然而然接替该职务,也能顺利接手,毕竟业务熟练度和父兄经营的人脉也都将交到他们手中。

可是反面看,世袭制度的缺陷也更大。这样,重要的部门就成了他一家一户拥有的,要不怎么古代总说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呢。

那是不给普通百姓升斗小民一点点希望啊。

那些普通人,要出色到什么程度才能被上面官员不得已而推荐他。

就像诸葛亮和庞统。

他们只有扶持刘备这样,只有个‘皇叔’头衔的所谓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这么个有心计的光杆司令,重起炉灶从头开始。

所以,曹操一提出科举取仕,大家就都瞪了孙尚香一眼。

这里很多人都知道,这一提议是孙尚香提出来的。

孙尚香在乎吗?

不过,他们的反对并没有引经据典说起,意思意思几句也就偃旗息鼓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突然想到了,这是曹操坐北朝南做皇帝下达的第一条政令。

现在他是皇上了,不是丞相,你能让皇上的第一条政令还没出这个朝堂就胎死腹中?真以为曹操是什么心慈面软之辈?

所以,科举考试正式通过。

而且,由曹操点名,由几个饱学之士加上孙尚香共同出题。

不过,孙尚香和几个负责出题的人把科举选项分了四个等级。

孙尚香提出的,四个等级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还有一种叫法是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

哪种叫法由曹操定。

另外,孙尚香和几个负责人一致通过,整个国家的所有人,包括女人,必须都是小学或者童生毕业。

而小学或者童生毕业的标准,就是要认识所有汉字和熟练九九乘法口诀及会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法。

结果由曹操选,曹操直接就选定了第二套的等级,就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难道古人的想法都是相通的吗。

这事过后,在随后的一次朝会上,对于官员的免税田的问题,孙尚香积极参与其中。

她建议取消免税田。

并且,取消人头税,税收按照田地收取。

曹操毫不犹豫地采纳了。

之后在服徭役上,孙尚香也提建议了,她建议官绅一体当差。

这点遭到了满大殿的文武大臣的反对。

孙尚香却坚持说:“这些繁重的徭役官员和乡绅享有免徭役的特权,这些特权使得他们不必承担徭役,而所有的负担都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

随着特权阶级人数的增加,普通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日久天长,还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有人说:“我们辛辛苦苦地当官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些特权吗?”

孙尚香说:“你信不信,外面有多少人,他们愿意和老百姓一样服徭役,一样缴纳税金,只要让他们当官。”

孙尚香:“现在当官的还不是那么多,将来,官员肯定越来越多,特权多了的话,日子久了,还是会引起百姓们的负担与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