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雄心猫猫缺大德

第193章(第2页)

 这玩意还可以储藏在战备仓库里,以备不时之需。

 边区的冬季会受到干燥冷空气影响,降水稀少十分寒冷,就很适合种植耐寒且产量高的白菜。

 在黄河回来以前,部队的生活有些紧巴。

 很多时候战士们只能吃水煮白菜,甚至连盐都不一定有。要是能有几个从鬼子那里缴获的肉罐头,那就是大家最向往的美餐。

 还没等正主回答,王旅长又
 

问道:“你不会多加了一个零吧,就是亩产260斤也很高产了!”

 被这么一问,黄河心里也有点发虚。

 后世里他是个正儿八经的学者,完完全全没种过地。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缺乏常识,最多也就知道一袋大米多少钱。

 不过他对数字很敏感,毕竟专业之一是应用数学。

 在记忆里,1940年的烂泥湾农业耕地只有2450亩。359旅过去开荒了一年后,这个面积翻了五倍,达到了12000亩。

 等到了1944年,这个数字来到了惊人的26000亩。

 平均亩产2600斤水稻,就算是以1941年的12000亩来算,等到收获时就有了3120万斤。

 黄河清楚的记得,果脯在整个抗战时期一共征集了1560~1820万吨的粮食,我们暂且忽略掉中间的贪污环节。

 那就意味着如果八路军有两个省的产粮区,完完全全可以在一年的时间内,凑齐供给整个抗战时期用的军粮。

 算完这笔帐以后,黄河自己都吓了一跳。他在心里默念了一句袁老千古以后,便对会议室里的众人解释道:

 “你们没听错!这个数字是真实的!我敢用我的人头做担保,如果偏差超过一成,我把脑袋拧下来给你们当夜壶用!”

 “我今天早上跟老总们谈了,二位决定以359旅为底子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在守卫边区的同时,着手根据地的建设!”

 “第一个目标就是烂泥湾!那里将是我们的大粮仓!”

 接下来就是商议具体安排的时间了,黄河在会议室里开始给众人讲述接下来一年的安排。

 提到烂泥湾,绝大多数的当地居民第一反应就是黄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

 但是细细一分析就能发现,这里的地势主要以丘陵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很适合耕种。又有众多河流穿过,水资源非常丰富。

 这块看似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的破地,只要开垦得当就会变成土地肥沃的宝地。

 在带清控制的时期,烂泥湾附近发生过几场大型战役。

 只要扩修当时运粮的马道,就可以连通北上去边区的路,运输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这么大一块地,只有359旅的八千来号人肯定是不够的。毕竟除了要种地以后,他们还要养猪和鸡。

 为了有充足的人数,就一定得扩军。有了新兵,那就得兼顾训练,工作量又加了一倍。

 一般情况下,普通将领是很难有序管理一万多人的。

 但王旅长自带管理学技能,早些年间就带领着南方的同志们参加各种运动,顺带着还能客串金牌打手一职。

 他可以根据部队的现有情况,总结出合适的管理体系。

 讲到这里,黄河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背靠大组织就是好,这里能人辈出,基本所有事情只需要提供方案和物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