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余沉香

第三百一十八章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关宁军还没来告状之前,方一藻刚在巡抚衙门接待完一批访客。

 他自认没有对官员、将领们吃拿卡要,还三番五次表示自己坚决不收。

 奈何这些人上赶着给他送礼,他实在推脱不过浓烈的热情,只好勉为其难收下。

 他刚来辽阳没几天,就跟各路文武吃了好几顿酒席,明里暗里得了不少“礼金”。

 他记不住谁送了什么礼,但清楚知道谁没来送礼。

 除了那些实在没油水的芝麻官以外,只有背嵬军与一部分原辽东将官没递上来一分银子。

 方一藻心说,这背嵬军好不晓事,自己没暗示送礼,你们就真的一丁点礼品也不送?

 再说那礼金是他收的么,那是给上面部堂高官的打点费用。

 他不拿,上面的大老爷们如何拿?大佬们不拿,如何说动上层官僚体系,给背嵬军加官加赏?

 本来背嵬军擅自出兵朝鲜是一记污点,可要是背嵬军识趣一些,果断掏个几万两银子打点一番,他保证向上递个奏疏,为章大帅美言几句。

 几个大佬再使一把劲,左右皇帝陛下的决策,这背嵬军大概能变祸事为喜事,顺利升官加爵,什么朝鲜两班状告之事,轻轻松松便能滑过去。

 可惜这小子不懂人情世故,一毛钱也不打点。

 方一藻心说自己有心替背嵬军排忧解难,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番只能“公事公办”了。

 在官场上不搞人际关系的人除了坐冷板凳,就是等死。

 当年熊廷弼精通辽事,却有一副倔脾气,搞得人际关系极差,到最后因为广宁陷落被判斩首的时候,根本没几个官员替他说清。

 方一藻刚来辽东没几日,琐碎政事不算多,安顿难民,组织屯垦,赈济粥水,大建兵营民舍……

 这些细枝末节的政务,皆由中级官员班子去执行,还有私人幕僚为他出谋划策,他只需要偶尔点头,签押公文即可。

 由此,他此时还算悠闲。

 百无聊赖之际,他扭头瞥见桌上遗落的一沓纸张,不免想起访客向他提及的民间报纸。

 听说是几位辽东商人“自发”创办的通俗刊物,有点类似于大明邸报,但载体形式与面向受众却与邸报不同。

 邸报像一本书册杂志,传播官方通告与政策动态,主要流传于上层官员士绅。

 但这份所谓民报,却是数张大纸堆叠在一起。

 报纸两面密密麻麻写满文字,再看报纸顶部版面写有“辽东晚报”四个大字,另有时间标注,崇祯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下面的各区版面被切割分明,有大有小,虽然所有详细内容的字体很小,但胜在清晰方正,几乎没有油墨的污渍。

 方一藻把报纸凑到身边,还能嗅到一股独特的油墨味道。

 他大致扫了几眼,这报纸似乎说的都是一些时政传闻,有些还会配上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画——

 『背嵬军入朝作战获得全面胜利,朝鲜王征集百万石粮食以当谢礼』

 『入朝勇士前日已达太子河畔,让我们祝福背嵬军勇士平平安安,祝章将军永远健康』

 『背嵬军别部收复辽北诸卫,鞑虏的老巢亦被捣毁,实乃辽东收复以来又一重大胜利』

 『各卫乡勇、民壮踊跃参与军事训练。只要鞑虏敢再来,定要鞑子灰飞烟灭』

 『全辽土豆大丰收』

 『截止当日,还辽难民已安置七成。回家吧,回家吧,我滴家在辽东,辽河平原上啊』

 『喜报!第一批探险家抵达新大陆,与殷商旧人共叙血脉情』

 『屠龙英雄传第十八回,路姓少侠冲冠一怒救师姐,大龙兄弟背水一战夺生路』

 ……

 报纸正面都是一些时政新闻,说一些近几日辽东之地发生过的琐事,还会附一些图文并茂的玄妙、武侠小说。

 但报纸反面就“大逆不道”许多,连一些为朝廷所不许的内容都敢刊登。

 『关宁军祸乱辽东百姓,新任官僚不闻不问』

 『鞑虏既除,为何辽饷不断,百姓的民脂民膏流向了哪里』

 『关内流贼不断,年年税赋不减反增,贪官大行其道,藩王肚涌肠肥。笔者不禁要问,大明怎么了?』

 “一派胡言!”

 方一藻气得拍桌叫骂。

 尽管他不认为自己是贪官,但还是下意识代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