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从水下第一个生命的萌芽开始(第2页)
同理,大明之所以狼烟四起,遍地流寇,便是因为权贵不做人,把贫民手里赖以为生的口粮都夺走了。
百
姓活不下去,就只能杀官造反。
即使官府把流寇剿灭干净,但贪腐横行的局面不变,新的流寇又会崛起,直到老房子倒塌为止……
冯汉民对于这种晦涩的“分配问题”,依旧听的懵懵懂懂,更不敢妄议朝廷。
教官这话岂不是在说,大明迟早要被流寇推翻?
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还好是在一众背嵬军将士们之间流传,要是被当官的听了去,可是要杀头的……
大明在他眼中仍旧无比强大,是一座他这种小卒子难以逾越的高山。
要是背嵬军没了,他现在的温饱生活或将不复存在,又要回到过去的悲惨生活——
他过去在直隶的时候,一天只能吃两顿,就这还是混着糠跟野菜的硬窝头,偶尔还得自己找短工挣点粮食。
他被鞑子捉到辽东之前,各地的局势已经变得非常糟糕,收成差的时候,沿途都是路倒尸。
有些尸体过不了一夜就会缺胳膊少腿,乃至完全消失,有时候是野兽吃了,有时候是被“饿鬼”吃了。
现在他的生活好了,每个月的军饷从五钱涨到一两五钱,火夫做的一日三餐管饱,偶尔还能混到肉沫汤改善伙食,根本不必担心变成路边的无名尸体。
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拥有如此美妙的生活!
他每天睡醒,都会想起过去的贫苦生活,然后狠狠掐一下自己的脸。
轻微的疼痛感告诉他这是真实的一天。
他体会过每日吃饱的体面生活后,才意识到过去的落魄生活宛如蝼蚁,而在鞑子奴役下的日常更是猪狗不如。
那种昏暗的痛苦生活就像一条断脊之犬,蜷缩在阴暗角落忍受痛苦的折磨,已经麻木到不敢期待明天,只想着赶紧死去。
如果说刚入伍的时候,他只想当个混饭吃的辅兵,那么现在他更希望这种安逸生活能长久下去。
同队的老刘颇为聪明,把这一切梦幻般的生活总结为一句话——
背嵬军来了,他们贫民的生活就变好了。
背嵬军就是他们这些军民的青天大老爷,别家官员都不能做到如此地步。
这般通俗易懂的话语就是好明白。
小老百姓总是期待“青天大老爷”伸张正义,期盼齐天大圣那般的大英雄从天而降,为百姓扫除妖魔。
背嵬军就是他小子的齐天大圣!可不能叫背嵬军被奸臣找到借口暗害了。
于是他把所有听来的“大逆之言”全部埋藏心底。
当然,教官给小卒子们上的课,也不都是“大逆不道”的。
比如识字,算术,行军,队列,后勤……
冯汉民能理解识字,社会上下都尊敬读书人,而识字多的就是读书人。
多认几个字,仿佛能给他增添几分文气,走出去都感觉腰杆子挺直了。
军事方面,他很努力在学,但不明白为何要学算术。
他又不当账房,能懂一些简单的加减不就行了么,总不可能指望他去查粮仓的账吧?
可当教官把一些军事、后勤问题拆分来摆出来,冯汉民才意识到算术有多“恐怖”。
普通劳动力在缺乏油水和蛋白质的情况下,日食粮食一升。
士兵的训练量极大,按照背嵬军的标准每天吃粮一升五合。
而战马的所需量更大,每日喂草料一束、豆料三升。
一万步卒、三千骑兵一个月的粮草消耗所需几何,需要多少辎重队运输多少趟,中途的损耗多少?
若是利用河运、海运,那么粮食效率能提高几倍,运粮的总时间要几日?
这些问题刚抛出来,冯汉民就感觉自己脑子要炸了。
他过去从没考虑过这种问题,也不知道要考虑这些问题。
他总以为大军野战,就是双方拉到一个地方,比拼谁更勇猛,谁的火器更犀利……
听教官说这是最基础的算术,如果要驾驭火炮,还要学习更高阶层的算术——
为什么背嵬军一向战无不胜,除了个人悍不畏死以外,还具备极高的算术水平,打出去的炮又快又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