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他出多少,我给双倍(第2页)
“不妥……”有人摇摇头,“眼下沿海封冻难以出海,况且出使上国皆有礼制,一去一回数月,乃至一年过去,只怕逆主早已坐稳。况且上国关内素有流寇作乱,调集背嵬军去平贼还来不及,哪会任由天兵久留我东国……
十余年前,我们襄助殿下打倒光海君,在上国看来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谋反,可那时上国急需我东国襄助,所以才为殿下册封。
如今对照看来,上国为了专心剿寇,还会如过去那般册封逆主为王……”
这一番消极的发言顿时让大家陷入沉默,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这人说的是对的。
朝鲜虽然近几年被迫断掉与大明的朝贡关系
,但是民间走私的商船依旧断续带来中原消息。
上国内部闹腾最大的是乞活贼,几乎占据中原省份,若没有大忠臣李都督在豫南领兵牵制贼寇,只怕乞活贼早已集结重兵北上京师了。
闯贼在陕甘一带活动,打过一次西安府惨遭失败,于是退往周边地区攻城略地,但已经是西北可不忽视的力量。
仅次于乞活贼的当属西贼。
西贼攻破九江,与湘南矿贼,革左五营合兵一处,正式建立政权,自称“替天行道文武大元帅”,奉罗汝才为主帅,孙可望为副帅,杨文理为军师,并大封其他文武,距离称王建国只差临门一脚。
上国虽然收复辽东失地,但关内局势不容乐观。
“那该如何是好,逆主今日颁布一法,明日再添一法,戴在我等脖颈的绳套愈发缩紧,难道任由逆主肆意妄为,搅得东国大乱?!”一位颇为年轻的贵族突然站起来高声喊道。
不过众人也都知道,所谓搅得朝鲜大乱也只是两班大乱而已。
伪王颁布的新法个个惠及中下层百姓,商人,几乎快要孤立两班。
换做以前“宣惠法”颁布的时候,两班想要应对的方法很多。
朝鲜八道的山地众多,法令传播的速度极其缓慢,而底层百姓多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两班只需要阻断传播渠道,歪曲法令的解释权,以及联合乡吏一起继续加重百姓的负担,便能轻松操纵百姓对法令的印象。
原本减轻负担的新法,变成加重负担的恶法,两班再跳出来充当“伸张正义”的善人,带领被蒙蔽的文盲抗拒“恶法”。
于是惹人厌恶的“恶法”不得不中途废止。
然而伪王展现出来的老辣手腕,根本不像一个刚上位的年轻国王——
背嵬军痛恨鞑虏是辽东一带人尽皆知的事,他们刚夺回汉阳,便马不停蹄前往朝鲜各地追杀鞑虏,誓要将鞑虏碎尸万段。
伪王狡猾的地方来了。
他命令除贱的奴婢跟随天兵回乡,一路上哼唱新法编纂的“童谣”,甚至花钱雇佣优伶、戏子,在沿途各地表演新法颁布的内容。
童谣与戏曲远比告示更加通俗易懂,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贫民,也能知晓王廷新法的详细内容,传播的范围更广,更深入基层。
这些宣传队伍是跟随天兵走走停停的,两班根本不敢拦路截杀。
这直接导致贵族阻拦改革的方法几乎失效——百姓都知道新法内容,你还如何摸黑蒙蔽?
连逼宫这种成功率极高的方法,也成为一条死路。
平壤府士祸、政殿惨案、搜捕亲虏派官员等等的前例,无不证明一点,伪王根本不在乎自己在两班群体的名声,甚至完全不听士林公论的评价。
哪怕史书给他记录一个暴君的名声,他也毫不在乎。
不过两班不得不承认,若是某位君主手握兵权,又不在意脸面和名声,那他的权力就是几乎无限的。
“伪王锋芒正盛,确实只能暂且忍耐了。”
“啊?”那年轻贵族闻言一怔,恍若被一锤子击中后脑,迷迷糊糊地颓然坐下,目光呆滞地看向桌案上的酒杯,杯中乳白色的浊酒轻轻晃动,“真的只能任由逆主宰割了吗?”
“唉,一年一成税赋倒也不算沉重。”
“如何不重?我家有良田三百结,按照新法便要纳粮九千斗,两年便能采买一艘民船!天兵许诺辽南盐路敞开,我去买船卖盐也能大赚一笔。眼下可好,全要被伪王敲骨吸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