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余沉香

第二百五十五章 耗子尾汁(第2页)

 辽东巡抚则是左看看躺在床上的皇帝,右看看簇拥着李牧哭诉衷肠的武将们。

 这奇怪的感觉就像黄毛当着病榻上昏迷丈夫的面,牛后者老婆的背德偷感。

 文官们还没发作,李牧再次抛出第二个板斧,“眼下危机已解,速速护送陛下返回京师!陛下乃国家根本,不得再出半点差池!关内亦有众多神医,早已使陛下苏醒过来才是忠臣应尽的责任!”

 此言一出,道德制高点的底气犹如一座大山,令人难以逾越,不少文臣武将纷纷附和,不仅为了救治陛下,也为了他们个人安危。

 这危机四伏的辽东那是一刻也不想待了。

 可是辽东巡抚为首的“接收官员”却不依。

 他们眼下脱离了虎口,正是前往辽东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怎可自己放弃?

 于是表示收复辽东也是他们职责所在,愿随大胜的将士们前往辽东布置善后工作。

 李牧哪能叫他们如愿,当即发出阴冷的笑,语气里充斥嘲讽与鄙夷,“辽北鞑子未散,东境尚存悍虏,朝鲜亦有鞑子偏师盘踞,此战击溃的鞑子远遁草原,更是一方大患。

 辽东看似收复,实则四面环敌,没有一年半载征战如何能彻底稳住,你们这连陛下龙体都险些保不住,还能保得住辽东?”

 李牧当然没说实情。

 北部、东部的鞑子屯堡尽数焚毁,这份重要情报还没通告朝廷,唯一可虑的敌人仅有远遁草原,以及盘踞朝鲜的鞑子。

 前者是大明九边都该头疼的问题,后者只需派遣一部悍卒把鞑子料理干净即可。

 等到朝廷诸公理清情报,也是好几个月后的事,那时背嵬军早已吃掉辽东地方,大可以不听调也不听宣。

 “这……”

 方一藻等人微微一愣,李牧的威吓赫然奏效。

 接收官员联想到“杜家屯之围”,再结合李牧所说的“四面皆敌”,辽事的麻烦程度飞速攀升。

 他们一度回想起当年辽地尽丧,数十屯堡尽皆焚毁,军民仓皇西逃的恐怖景象。

 大多数官员当场选择返回辽西,先在安全的宁远、山海关驻留,观望一番辽事进展再说。

 饶是少部分官员醉心“复辽”后的丰厚利益,也不得不考虑无人配合政务的尴尬局面,再说皇帝陛下昏迷不醒,没法对辽事拍板。

 洪承畴身为西路军主帅可能背上杜家屯之围的黑锅,已然丧失统率力,一言一行都没甚说服力。

 于是大伙只好附和“大忠臣”李牧的提案,先行护送陛下离开。

 立下大功的李牧得逗留辽东一些时日,两方之间便要分出护驾与复辽的兵员。

 战后检点一番,双方还剩近七万多战辅兵。

 一万余兵马护送皇帝返回辽西——杜家屯距离松锦不远,眼下鞑子远遁,暂无重演“包围皇帝”的余裕。

 而南路军剩下的五万余兵马,“服从”李大帅的军令留在辽东解决鞑子余孽。

 护送皇帝的大军如李牧所愿离开,李牧顺利“腐蚀”一些西路军将士过来,但也失去了部分“嫡系”。

 同为“同心会”的刘钦、王成栋经过李牧再三挽留,还是决定护送皇帝回去。

 忠君的想法压倒对大帅的忠诚,或许在此刻,两位老战友做出了站队的选择,有朝一日双方再见便不再是友人。

 文官们骑在马背上回望杜家屯,心中思绪五味杂陈。

 现在经过一番折腾,不光皇帝嫡系兵马折损大半,就连听从皇帝调令的忠诚派将士也损失惨重。

 以后中央朝廷说话的份量一定大打折扣,哪还能约束各地将领拥兵自重?

 比如此战立下大功的黑旗营李牧,背嵬军章献忠,绝

对要受陛下重赏,其他将领也要论功,不是给钱就是给土地。

 而文官没在复辽之战讨到多少功劳,甚至还有过错。

 武将的地位飞速提升,“以文御武的平衡”不可置疑地打破了。

 若是李牧与章献忠是大忠臣就还好,朝廷还能调用他俩兵马平叛讨逆。

 可要是一方忽然谋反,忠臣起兵为国而战,双方打得天翻地覆,明朝版本的“李章之乱”便要上演,很可能被乞活贼、闯贼等贼寇捡漏。

 若是奸臣得势打入关内,或是忠臣被部下黄袍加身也不得不反。一个在关内大杀四方,一个在辽东雄踞关外。

 届时双方膨胀成完全体,为争夺天下决一死战。

 一方胜利就是改朝换代。双方两败俱伤,大明各地的将官便要复刻藩镇割据。

 无论胜负如何,对他们这些身居高位的大官都没有好处。

 什么叫功高盖主危害社稷,这就是了。

 不少文官心中打定主意,等待陛下苏醒过来,一定吸取杜家屯之围的教训,劝诫陛下削弱这些丘八的兵权。

 至于是用黑旗营削背嵬军,还是用辽东镇牵制背嵬军,就看下一步局势如何发展。

 更糟糕的一种可能是,黑旗营依旧对背嵬军拥有掌控力,背嵬军精锐将士都是李牧手拿把掐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