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全都要(第2页)
考虑乞活军基本控制汝宁全府,也没时间等待战斗、种田玩家转换职业。
于是趁着寒冷冬季、败军之将不敢来攻的真空期,引导人颁布了汝宁府的支线任务。
【招贤纳士】
一声令下,报纸、说书人等宣传渠道全面启动。
乞活军举办“公务员考试”消息很快覆盖汝宁府地区,甚至传播到河南其他州县。
不管是官绅出身,还是普通市民出身,只要有过人的才能,并且拥有基础的读写能力,都可以前往汝宁府参加选拔考试。
汝宁府士绅仔细打听一番才知道,乞活军原来要挑选一些卑贱小吏,而不是选拔体面的官员。
还说乞活军是官吏一体的制度,就算是未来的部堂高官此时也得从基层小吏做起。
士绅们登时失去响应热情。
士绅心说自己一个劲往府衙跑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在乞活军高层施展
治国的抱负么,最次也要捞个县丞、知县之类的主官吧?
区区办差小吏算的了什么。
他们这些有功名的体面人,跟那些卑贱胥吏同堂领俸,就像在破碗里跟野狗抢食,成何体统?
更何况乞活贼还是反贼,说不定三年后就被朝廷讨灭了,不拿点重要位置拉拢人才,哪个人才愿意去?
士绅们对选拔小吏的“公务员考试”兴致缺缺,但基层市民百姓、郁郁不得志的老童生却欣喜若狂。
自从科举制诞生的古代王朝不能说没有上升渠道,至少可以说是极其狭窄。
古代社会光是昂贵的学费就拦住大多数穷苦人家,这还没算昂贵的笔墨纸砚。
明朝后期的地方义学早已崩溃,饶是一些教书先生大发慈悲免除学杂费,普通人家撑死念几年私塾,会读写几个字罢了。
十年寒窗苦读的脱产开销,绝非一户普通人家所能承担的。
更多穷苦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是半文盲,甚至纯文盲。
现在乞活军抛出一个全新的上升渠道,等于在两山之间的悬崖搭建一条人人皆可走过的桥梁,把科举制度抬升至新高度。
尽管大多数士绅对“求贤令”嗤之以鼻,但积极报名的总人数却超过两万人。
其中就包括一些嘴上骂骂咧咧,实则很诚实地报了名的士绅子侄,乃至他们本人……
参考汝宁各县的“底册”数据,全府人口大约一百四十万人,乞活军实控一百二十五万人。
按照先前的县村干部比例,所需两千五百人左右。
眼下总计有两批玩家干部填入汝宁府南北,将近四百人,再招募两千人即可。
第一场考试的读写与常识题,主要用于淘汰不学无术,甚至是半文盲的充数者。
复试的考题五花八门,包含算术,医术,历史,策论,地理,建造等等。
但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答满整张考题获得及格分数。
真有两把刷子的考生顺利通过复试晋级下一轮。
而那些只知道闭门造车、满脑子四书五经的“好好先生”即便在语言、历史获得高分,但在综合评价上却远远落后于有实用技能的人。
起初参与报名的两万人经过激烈竞争,只剩下六千人进入最终的思想测试。
压轴的题目很简单,只有几个口述问答题——
『大明才是正统朝廷,为何你要背弃正统报考‘反贼’的公务员?你觉得这合乎忠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