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武还唐月映大江

第244章 文臣武将都到东宫来吧!(第3页)

 这样内外勾结,就算是太子仍然十分本分也并无越权的想法,但只要朝堂大臣全都归心太子,皇帝老爹也会本能的保护自己。

 而保护自己,最好的手段是什么?

 当然是除掉太子,从源头上掐断群臣们的野心了。

 太子死了,又何妨?

 儿子咱多得是。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皇帝主张多多开枝散叶,似乎也是很正常的,没有多一点的备胎,也不够皇帝老爹造的啊!

 君不见,历史上那些独生的太子,往往就没有那么有规矩,嚣张跋扈,胡作非为的居多。

 而皇帝老爹呢,不管他们自己做皇帝的时候有多么大的作为,回来面对自己的熊孩子也依然是无所作为。

 他能做什么呢?

 把唯一的命根子弄死?

 然后皇位旁落?

 疯了吗?

 而作为熊孩子本尊,太子也对皇帝老爹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心知肚明,也就可劲的造。

 至于太子李贤,他可没有这样的好命,李治的备选还有很多,他可不会纵容李贤胡作非为。

 当然了,这是历史上的纯正风味。

 不是李贤经历的这个时代。

 现在的李贤面对的是武媚娘实力大大减弱,而他本人的实力还并没有太过削弱的时代。

 如果李治真的已经废了,成了个活死人,那么,他不但不能保护太子,更不可能再利用太子和天后互斗来保持朝堂的平衡。

 就像历史上的轨迹一样,不管李贤是否谋反,是不是真的有行动,有准备。

 但那个时候的天皇李治已经十分虚弱,他已经无法控制武媚娘,而武媚娘急于铲除李贤这个拦路虎,她很清楚,一旦李治过世,让李贤这样的硬汉上位做皇帝的话,凭着他们两人之间的仇恨,李贤也不会让她这个太后好过的。

 最重要的还在于,李贤是能够拉拢朝廷重臣的,史书有言,帝素爱太子,英武贤明。

 可见,在史家的那杆笔下,李贤是非常符合他们审美的一个储君,这和庸弱的李显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李贤可以顺利登基,大臣们也不会萌生出二心,又或者认为,这个朝堂交给太子,还不如接着让太后管事呢!

 李贤完全有能力把大唐的各项事务都处理的很好。

 而视线回到现在的视角,李贤自河州归来以后,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他的局势很好。

 李治对他也产生了一些猜忌,如果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或许,李贤就可以顺利引发李治的忧虑,进而在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彻底铲除他。

 可是,就在一切都发展顺利的好时候,李素节却跳了出来,后来又来了明崇俨。

 这些人的突然插入,让李贤的计划随着他们的举动一变再变。

 而很显然,李治的态度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自从发生了这两件事,原本还对李贤多有忌惮的皇帝陛下,突然在玄武门这个大唐最敏感的地点,宣布了对太子的心无芥蒂。

 绝对信任。

 也不知道李治到底是脑子被谁给踢了一脚,又或者是吃坏了什么东西,那个脑子为什么和李贤一样都不太对劲呢?

 但不论如何,一个拉拢群臣的太子,是一定不会受到皇帝老爹的喜欢的。

 既然已经没有什么好的套路,那么,也就只能求助于历史经验了。

 来吧!

 裴炎!

 刘仁轨!

 文臣。

 武将。

 都到东宫来吧!

 就让李治看着,看看他能怎么办!

 太子将要在东宫大宴群臣的事,当然是一转眼就传到了大明宫蓬莱殿。

 闻听此事的天皇李治,不但没有立刻跳脚,反而微微一笑,表情自如。

 “来苏,这情况属实吗?”

 身为李治的铁杆,来福听到这些汇报,很自然的就怀疑到了武媚娘的头上。

 来苏是武媚娘的拥趸,他说的话,极有可能就是受了武媚娘的指使。

 而之前,在太平公主的婚事上,天后是狠狠的吃了一亏,以她的个性,怎么可能坐以待毙,毫不反击?

 你看,天后的反制措施,这不就来了吗?

 来苏简直是冤死了。

 “福公公,你冤枉我了,我哪里敢欺瞒圣人?”

 “就算是天后让我这样说,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也不敢作假。”

 “所以,这确实是太子的想法?”

 李治握着茶盏,还笑的挺欢实的。

 他居然还能笑的出来?

 这不是他的事吗?

 来苏连忙如实禀报:“圣人圣明,这确实是太子在东宫说的话,奴婢句句属实。”

 “殿下说,本来冬至节的时候就要举行盛大的欢宴,和群臣同饮,可却被耽搁了。”

 “心中很是遗憾,现在趁着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务,便把诸位爱卿集于一堂,共叙情谊。”

 来苏一边说,一边揣度着李治的神色,小心翼翼的选择用语,生怕真的惹了李治不快。

 这可是大明宫的顶级上司,区区一个来苏,如何得罪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