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武还唐月映大江

第172章四处奔走裴侍郎


 伴随着小太监们有气无力的回答的是响彻东宫的咚咚声,谁能想到,这样的声音也和制作火药有巨大的关联呢?

 在小太监们的身前,都放有一个小小的铜钵盂,铜钵盂里面的东西,烂烂的,根本就分辨不清楚在它们变成这副形态之前,它们的真身是什么样子的。

 东宫里的小太监小宫女,本来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返回长安的圣人天后忧心不已,李贤却不给他们多想的空闲,早就给他们找好了差事。

 在这个铜钵盂里面,盛放的是麻薯的荆条,现在,小太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麻薯的荆条捣的越烂越好。

 麻薯的荆条是很柔韧的,所以,如果不够细心,不够用力,就会让麻薯的荆条还保持原有的一个形态,那样的话,就根本不能使用了。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麻薯的荆条,这可是李贤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理论上来说,若是有红薯的荆条是更好的。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在大唐,红薯这种便宜又好养活,还容易填饱肚皮的经济作物,还没有被引进。

 虽然没有红薯,我们本土原产的“薯”类作物也还是有好多种的,麻薯也是可以凑合的。

 “你们别再磨蹭了!”

 “都快着点,一会还要拿去晾晒的!”都是一群不用小鞭子抽就不会努力干活的懒鬼。

 李贤算是看出来了,之前用金钱开路的时候,他们干活是最卖力气的,果然是因为金钱的诱惑。

 什么效忠,什么尽责,都是骗人的!

 再看看现在,他们一个个的,都变成了懒鬼!

 “殿下,这种东西,还需要晾晒的吗?”

 来苏挑起来一根,嫌弃的很。

 可怜的他,本来在大明宫过着清闲的日子,太子不到大明宫来办公,大明宫就等于是没有了主人的一座空荡荡的宫殿而已。

 这里的太监宫女当然是合理合法的偷闲耍懒了,哪成想,好日子还没过几天,来苏竟然就被太子给叫到了东宫,还把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差事交给了他。

 举着个铜杵,不停的捣啊捣的。

 这和大蒜女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们太监该干的差事吗?

 一定是那一天在大明宫遇上了太子,这就把他给得罪了,才会被他抓来当差。

 好命苦哦!

 “当然要晾晒了!”

 “你们快点,时间不多了,晾晒的不够干爽的话,就不能使用,你们可不要耽误时间!”

 李贤在宫女太监的间隔当中走过,不时的指点几句,监督着他们,谁也别想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偷懒!

 这可是制成火药包很重要的一环!

 虽说不情不愿,但是,太子殿下交代的差事,奴婢们就是不满意,也只能老老实实的遵守。

 更何况,就连来顺这样早有准备的人,都看不出,这种糊成一团的东西和谋反有什么关系。

 那么,既然没有关系,就可以放下心来。

 只要殿下不要天天都想着谋反的事,我们就可以安心了!

 虽说偷懒是人生的常态,但是在太子殿下的两只眼睛监督之下,真的想要彻底摆烂,也是不可能的。

 很快,就有几个人的成果获得了李贤的认可。

 麻薯的荆条被捶打的纤维松散,根根分明。

 “这就对了!”

 “都铺到盘子上,放到廊芜那里晾着!”

 李贤撸起了袖子,气势十足。

 在他的指挥之下,小太监们迅速的行动起来,其实需要晾晒的东西也不多。

 本来,麻薯的荆条就是细细长长的,被打散之后,分量就更加缩水了。

 就算是把好几个人弄好的产物都摆放到小小的篾盘上,也是放不满的,成品太少。

 李贤自己也可以把这些事都干好了。

 但现在,咱是太子了,既然变成了太子,那架子就不一样了,必然要指挥着别人去干。

 什么都自己动手,只会把奴婢们的脾气全都养起来,让他们变成大爷。

 看着来顺那喜滋滋的表情,李贤也是得意的很。

 这个小子,必定是以为他放弃了制作火药搞事的念头,在这里还美呢!

 他哪里知道,等到把这些东西都晾晒完毕,火药包的制作才算是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

 什么什么?

 看起来这么平平无奇的东西,甚至

还有几分破烂的东西,竟然是决定火药包成败的关键?

 它,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猜~猜~看~

 当然是引线了!

 引线?

 就这种东西?

 能成吗?

 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这,就是事实!

 而事实上,用晾干的麻薯荆条纤维制造易燃的引线,这样的技术并不是李贤从现代带过来的。

 甚至,因为他是现代人,对于这种东西一开始并没有详细的认知,他要是有,早就使用棉絮了。

 把棉絮搓成棉线,不是恰到好处吗?

 可惜,唐时,棉花这种经济作物,也还没有引进,这个年代,人们穿的厚衣服,都是皮毛外套,又或者是把那些厚实的皮毛,放到布面里而已。

 不要理所当然的将古代人说的布面里放的内衬就想象成是棉花,没有的,根本就没有的。

 那么,没有棉絮,这个年代遍地可见的火折子,里面负责引燃的东西又是什么?

 当然就是这种晾干了的麻薯荆条了!

 疏松又易燃的麻薯荆条,完全可以作为火药和火种的介质,把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