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武还唐月映大江

第154章 听说有人要害本太子,太好了!快来吧!

 为什么太子殿下不愿意离开东宫?


 就像是犯罪分子,他们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巢吗?


 李贤的那些搞事的原材料都已经在东宫的库房堆放的满满当当,怎么可能临时搬到大明宫呢?


 这样一来,一点都不方便哎。


 他又不能直接在东宫埋个炸药包什么的,等到帝后回来再引爆。


 不能。


 绝无可能。


 太子殿下的本事可没有这么大。


 一般般吧!


 “启禀殿下,新罗国主请求大唐,可以准许他们遣史求和,太子殿下认为,当如何处置?”自从李敬玄被李治抓了去洛阳,侍中郝处俊整个人一个激灵就支棱了起来!


 这不正是我郝处俊展露天才的绝佳机会吗?


 几位太子宾客当中,刘仁轨虽然资历最大,排位也在最前面,可谁人都知,若论做事,那还是基本都是由郝侍中说了算的。


 别看太子只是监国,但是,这个监国可是要真的执掌大权,处理朝务的。


 那么,辅佐太子不就是权臣的一种吗?


 一听到新罗的名号,李贤的头就是一阵疼。


 啧啧……


 怎么又是这一群反复其实的东西?


 从古到今,这个特性好像都没有什么变化。


 我不管,可不可以?


 要说,这新罗也算是令大唐头疼的一号惹祸精了。


 作为三韩半岛的一部分,新罗是和原来的百济国接壤,而在唐初的数次战争之后,高句丽和百济先后被大唐降服。


 改设了大都督府。


 但是,毕竟,中原朝廷对于三韩半岛的统治一直都没有连续下去,以至于虽然短暂的恢复了建制,可还是难以平稳安定的把建制给维持下去。


 不管是小打小闹,还是大打大闹,总是时有发生。


 这三韩半岛之人,心态之扭曲难以理解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如若中原朝廷想要吞并他们,他们就激烈反抗。


 可若是他们自己的安全受到一丁点的威胁,比如,他们的千年好邻居本本来欺负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无法独立应对的。


 那么,怎么办?


 当然是要披麻戴孝冲向中原大国,各种苦苦哀求老大哥搭救一把。


 搭救当然是可以搭救的,一方面呢,虽然三韩的这几个分裂的小朝廷,他们总是各自为战,但是,总体上来说,他们还是以中原王朝的附属国的身份存在的。


 那么,就算是为了面子,自己的小弟被邻居欺负,做大哥的也得出手啊!


 可大哥出手了,他们这几位小弟的反应就真的不太尽如人意。


 三韩半岛的这些人总是用实践证明,他们就是一款最正宗的帮我做事可以,想要我偿还就没门的人设。


 自从白江口之战后,大唐渐渐的把高句丽和百济的属地都划到了自己的旗下。


 半岛之中,唯有距离大唐最为遥远的新罗,没有被收罗。可后来,惹事的也同样是这个新罗。


 在收归了高句丽和百济之后,大唐也按照中土的管理模式,设立了大都督府。


 而熊津都督府就是其中之一,此地便是原来的百济境内,就在李贤做太子的前一年,也就是咸亨五年,新罗便闲来无事企图吞并熊津都督府,还挑唆高句丽的遗民作乱。


 所作所为,殊为可恨。


 按说,以新罗的实力,绝对不足以吞并百济故地,况且,此地还有许多唐军驻守。


 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总之就是闲不住,要搞事。


 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韩半岛是个火药桶,容易出争端,这也是极有可能的。


 尤其是历史上,此地虽然总面积并不算大,但是,却依然界限严明的划分为了三个朝廷,但是呢,这三个朝廷还是长期在一块地界上存在。


 只要他们还是这样一种格局,那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就是一种常态。


 到了最后,不过就还是要看三者之中,谁的势力在短时间内有了迅猛的发展,可以把其他两个地方彻底吞并,那么,这块地方也就是算是彻底消停了。


 除此以外,外部的势力是很难把他们彻底降服的。


 现在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从三韩来讲,他们本身的抗击打能力就不是很强,只要是隔壁一发狠,它们就会立即扑倒。


 他们的地理位置又是极其优越的,背靠中原大国,只要有难,立刻就往西部转移。


 你还能如何?


 你还能任由它被侵占?


 你总是要帮忙的。


 可是,等你劳心劳力的帮助他们赶跑了坏邻居吧,他们不但不思感谢,反而又敲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对于强盛的大唐来说,当然不会纵容他们踩到自己的头上,反击是必然的。


 咸亨五年,大唐就派遣了老将刘仁轨,担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结局似乎是注定的。


 很快,唐军就攻克了新罗重镇七重城,这之后,新罗国主金敬信便立刻又开始不停向大唐赔罪。


 声称要永世为臣,绝对不再与大唐为敌云云。


 这种人,有意思吗?


 这些话,若是化作实际行动,不是更好吗?若是被攻打之前就老老实实的践行这些承诺,还会有今日之事吗?


 本来大唐留着新罗,也算是给他们一点面子,结果,某些人还给脸不要脸。


 自己折腾也就罢了,还要闯入大唐已经设立的大都督府里一通搅合。要么就是看轻了大唐,要么就是太高看了自己。


 二者啊,必居其一!


 像是这样的苦苦哀求,在咸亨五年以后,新罗国主已经接二连三的表演过好几次。


 天皇李治的意思,自然是绝对不接受了!


 若是他接受了,也就不必再继续求和了。


 不过,这一次,郝处俊竟然又提起了这件事,就让李贤感觉,他似乎是别有用心。


 “此事,圣人不是早就已经又决断了吗?”


 “照原来一样,不准就可以了!”


 “还是郝侍中觉得,我们应该接受金敬信的求和,准许他互惠通商?”


 “遣使来唐?”


 和只喜欢夸夸其谈的王勃不同,裴炎还是有一定头脑的,同时,也留心朝堂政治。


 他这位宰相提拔的还算是名副其实。


 郝处俊一开篇,裴炎就顶了上去。


 不得不说,这一次他的表态倒是非常的及时。


 别以为谁都不清楚你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就是巴望着天皇不在就像忽悠着太子答应新罗的要求吗?


 糟老头子,贼心眼子多得很!


 李贤也不表态,而是盯着郝处俊,神色还是很自如的。


 郝处俊一看这阵势,立刻察觉到,或许,李贤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改变,便立刻改了口。


 “子隆,你不要污蔑好不好?”


 “老夫什么时候有这种想法?”


 “老夫只是本着和太子殿下开诚布公的为人臣的原则,所有的重要朝务,桩桩件件都要禀报殿下罢了。”


 “殿下英武有为,自然不会答应新罗的无理要求!”


 “他们这些宵小之辈,就是要狠狠教训才行!”一转眼,郝侍中就变身成为了咬牙切齿的正义之士。


 太假了!


 真的。


 假的要死,太子李贤评价,赶不上我。


 “是啊!”


 “既然几位都在场,我也表个态,我做监国,一切都要遵从圣人的做法。”


 “圣人对新罗国主恨之入骨,照我看,这一两年间是绝对不会准许他们入朝进贡的。”


 “遣使的事,就算了吧。”


 李贤一边说,一边从座上走下来,在大臣们身边缓缓踱步。


 “许公,修建嘉陵江堤坝的事,准备的怎么样了?”


 在几位大臣当中,李贤随意抽取到了户部尚书许圉师,老许登时就愣了。


 “禀殿下,老臣正在尽力筹措,目前已经拨给阎宗义一部分了。”


 工部尚书阎宗义:这都是啥时候的事?


 我怎么不知道?


 你当然不知道了,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笔钱。


 许圉师刚刚撒完了谎,立刻就给了阎宗义一眼。


 小子!


 你的嘴巴给我老实点!


 若是敢乱说话,看我还给不给你钱!


 时间过去了一刻,一向骨鲠的阎宗义,竟然没有反驳许圉师,老许终于放下了心。


 不错,不错,关键时刻,他还是知道要顾念同侪之情的。


 这就对了嘛,互相打好配合,这样才都好办事嘛。


 “许公,你什么时候给我钱了?”


 “我怎么不知道?”


 “原来,你一直都有钱啊!那正好了,就现在给我吧!”


 呵呵……


 呵呵呵……


 阎尚书还真是一如既往的正直啊!


 过于正直了……


 许圉师:两眼一黑,且无法搭救的样子。


 …………


 “裴令,你刚才暗示的,是不是郝侍中是故意提起这件事的?”


 “他难道想害我?”


 一边是许圉师,一边是裴炎,老实说,现在的李贤还真的更信任裴炎这一款反复横跳的货。


 由于提问来的过于突然,就连一向厚脸皮的裴炎都惊了一下。


 “也不能算是害,只是,郝处俊他是在掂量殿下。”


 “掂量?”


 “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用词十分有趣,李贤很感兴趣。


 这件事,说来话可就太长了,反正现在李敬玄也滚去了洛阳,这个东宫又再次恢复了几乎是裴炎一个人说了算的境况。


 群臣也都散去了,裴炎也就无所畏惧了,干脆凑上前来,明示道:“郝处俊这是在用殿下和孝敬皇帝相比。”


 孝敬皇帝?


 李弘?


 这个已经入土的人,怎么又给拉出来了?


 李贤的疑问,都有裴炎一一解答。


 “殿下有所不知,孝敬皇帝生前,就是以仁厚孝顺出名,为人也心肠很软,喜欢照顾人。”


 “同样的问题,若是放在孝敬皇帝那里,说不定,他心一软,也就准了。”


 “可太子殿下是谁?”


 “这个郝处俊,他不过是以旧眼光看人,他哪里见到过太子殿下在战场上的风姿?”


 “他什么都没有看到过!”


 “他也不了解太子殿下的真面目,他不过是坐在家里,自行想象而已。”


 “可笑的他,竟然还以为,太子殿下和孝敬皇帝一样,可以饶恕新罗国主,甚至还去帮新罗国主和圣人求情。”


 “可笑!”


 “实在是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