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武还唐月映大江

第118章 圣人德行堪比尧舜!(第3页)

 可现在,李治还活着,而且,李素节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对李素节的情况也熟悉的很。

 他每天病的那么厉害,根本什么事情都做不了,难道还能为非作歹吗?

 再说,李素节这厮也狡猾的很。

 一看这个情况,便把自己放在蓬莱殿、紫宸殿等有限的几个地方,足不出大明宫。

 他都不怎么出门,他怎么能搞事?

 黑锅怎么能扣到他的脑袋上?

 不可能的,根本就不可能!

 所以啊,还是要制造一些事件,这样才方便动手嘛。

 李贤很好奇,武媚娘打算如何亲手解决这件事。

 难道,又要兵行险着?

 至于李贤本人,反正一时半会的也死不了,不如多研究几个作死的好办法。

 作为预备。

 一计不成,咱可以又生一计。

 文学巨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顺便还可以把大才子拉上。

 “哎,子安为什么还不回来?”

 “现在正是需要他的时候啊!”

 此时此刻,李贤由衷的发出了感叹。

 王勃啊王勃,为什么需要你的时候,你却偏偏不在呢?

 自从大理寺一趟归来,裴炎就再次陷入了沉寂当中,李贤几次逗他,他都无动于衷。

 也不见到蓬莱殿去找武媚娘告状了,这样的形势,不太妙啊!

 他不蹦跶了,李贤这边的情况,又有谁来转告给天后?

 听到了王勃的名字,裴炎才算是提起了些精神。

 果然还是同类相轻。

 “太子殿下有什么需要写的,也可以交给微臣,虽然微臣的文笔确实是不如王勃,但是,也一样可以把殿下的意思都完美的表达出来。”

 “这一点,微臣可以保证。”

 裴炎积极争取,可惜,李贤却并不领情。

 “裴令,这不是一回事,这一次我需要的不是能够帮我写好公文的人,我需要的是有极强文学造诣的人,能够考据足够典故的人。



 考据典故?

 这还需要找别人吗?

 裴炎一听就笑了。

 “太子殿下,你这样说,就是瞧不起子隆了,若论旧典故的掌握,微臣绝对是超过王勃的!”

 “或许殿下对这些不太了解,所谓掌故,很多也是需要有家学渊源的,那王勃确实很有才华,这一点,微臣并不否认。”

 “但是,他既不是出身琅琊王氏,又不是出自太原王氏,其先祖不过是出身祁县的一支而已。”

 “反观我河东裴氏,从汉时就已发轫,如今子孙繁衍,已经亭亭如盖矣,家学渊源根基深厚,最关键的是,微臣家中有海量的藏书,这些藏书之中的典故,都深深的存在微臣的头脑之中,而王勃则不容易知道这些。”

 “所以,殿下如果想要著书立说,微臣愿意毛遂自荐,还请殿下考虑。”

 吹嘘够了之后,裴炎居然还圆滑的谦虚了一下,让人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我裴炎一直都很谦虚哈。

 我可不是吹牛!

 其实,听他吹牛,李贤都已经听饱了。

 不过,他也不责怪裴炎,当评价一个人的思想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要联系这个人的生活时代。

 裴炎就是大唐土生土长的人,他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浇灌之下形成的。

 他会有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

 以世族为骄傲,以郡望为行走江湖的资本!

 自从魏晋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几百年来奉行的就是这样一种生存方式。

 裴炎的脑子,就是这么一个脑子,你能奈他何?

 况且,裴炎说的,也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这个时代,和明清那种科举制度已经根深蒂固的年代不同,读书,知识,听说读写,这些看起来是基本技能的东西,还都被严格的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

 只有这个圈子里的人才能够理所当然的享受这些学习的资格,但是,即便是圈子里的人,也是要区分三六九等的。

 所谓家学渊源就是壁垒之一。

 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他们这些绵延了百年的世家,在晋末,南北朝持续混乱的两百年间,这些世家,不但保住了自己,还成为了稳定一地秩序的主要力量。

 那么,在其他的人都被命运的旋涡无情的卷入的时候,这些大世家却仍然可以保住自己的家底。

 在那个杀的人头滚滚,杀的尸山血海的三百年里,这些大世家依靠着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顽强的生存下来,他们的家底当然是越来越丰厚了。

 而这样丰厚的家底是绝对不会被那些寒门子弟得到的。

 这些家底不仅包括那些传世的精美艺术品,金银珠宝,更重要的部分,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并不昂贵的前朝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籍。

 书,是人类的宝库!

 世家的传世准则就明显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家族拥有上万册书籍,在南北朝时期并不是神话,而是很多簪缨世家的日常。

 而皇家想要总结哪个方面的学说,有的时候还要向大世家借阅家藏图书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