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御史中丞刘琏!尚书空悬(第3页)
……
此时,武英殿内公文奏章堆积如山。
陆羽打了个哈欠,本想午睡。
可看着面前还有三分之一的政务,不禁咬牙切齿,眼中含怒。
“工作量增加了,俸禄却没涨,这公平吗?”
郑毅先是拍了下桌子,但无奈还是放下手,提起笔打算继续翻阅。
睡意阵阵袭来。
陆羽终究还是顺从身体的本能需求,趴在桌子上酣睡起来。
睡醒后。
他才继续查看奏章公文。
一两个时辰后,天色渐暗。
陆羽将面前的奏章公文分门别类整理好,伸了个懒腰。
看着身边的几位大学士,以及仍在处理政务的太子朱标和朱元璋,陆羽怀着浓重的“小偷小摸”心态,悄悄离开了。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反复无常。
陆羽有心询问一些事情,但作为朝臣,对于尚书职位空缺之事。
他实在不好贸然开口。
“如今几部尚书之位空缺,不知先生有何看法?”
太子朱标主动来到武英殿外,与陆羽攀谈。
陆羽微微点头。
朱标微微一笑,接着说道:“其实父皇也在忧虑此事。
这几日。
他日夜辗转反侧。
按照朝廷规矩,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礼部尚书之位,自当由下方侍郎继任。
可尚书们在位多年,这些侍郎就一定值得信任吗?
若是将这几位侍郎都提拔为尚书,那此前父皇的举措岂不是毫无意义了?”
朱标将朱元璋这几日的心思尽数道出。
这些话,也只有陆羽能勉强从朱标口中听闻。
换做其他人,无论是主动听到还是被动知晓,恐怕都逃不过一场罪责。
陆羽欲言又止。
朱标看在眼里,笑着问道:“不知先生可有什么举荐的人?”
陆羽刚准备说出刘琏的名字。
朱标好似会读心术一般,立刻摇头。
“朝堂之上,能与陛下志同道合之士不多,刘琏算一人。
我和父皇的意思,都是想让他担任工部尚书。
实学之道,在工部最能发挥其功效。
先生认为?”
朱标轻声询问陆羽的意见,态度情真意切。
陆羽张了张嘴,见朱标这位太子殿下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
他还能说什么?
千言万语到嘴边,只能苦笑着开口:“太子殿下英明。”
“哈哈哈哈……”
朱标会心大笑,“能从先生嘴中听到夸赞之言,实在罕见。”
目送朱标远去。
陆羽心中其实还有几个人选。
方孝孺如今负责《大明日报》,怕是一时半会走不开。
马君则和黄观二人,洛阳新都的事务,最近半月基本都已收尾。
马君泽此前负责洛阳新都的房产事宜以及拍卖会,如今大可将这些事务交给身边得力之人。
他一身才华,浪费在此处着实可惜。
黄观就更不用说了。
只是陆羽若公然将这两人推荐到太子朱标和朱元璋面前,反倒可能对他们的前途不利。
有些事情,刻意为之不如顺理成章。
对于朱标。
陆羽可以放心行事,但朱元璋这个“朱老鬼”,陆羽对他实在没什么信心。
即便这父子二人对他再信任,陆羽也得谨慎行事。
毕竟身处朝堂,规矩繁多。
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除了这两人,陆羽绞尽脑汁,很快又想到了一人——杨士奇。
可他一时竟想不起来杨士奇如今在哪里。
陆羽思索良久,只隐约记得些。
“好像……宝钞提举司……9”
宝钞提举司!
这衙门还是在应天府时设立的。
发行宝钞之事,绝不能由当时的户部尚书掌管,否则一旦有人随意大量印刷宝钞,宝钞体系不但难以建立。
即便勉强建立起来,也极易大幅贬值,最终百姓苦不堪言,朝廷的名声也会受损,百姓对官府朝廷的信任度更是会一降再降。
所以当时便专门设立了宝钞提举司来监管此事。
宝钞提举司的首任负责人是陆羽,后来便渐渐交给了杨士奇。
……
此刻。
宝钞提举司衙门位于洛阳新都浮影的最东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