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指点叶落烟雨
第三百七十二章 李善长老矣,尚能纳妾开枝散叶?(第2页)
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放他出去。
还有方才的消息,谁敢传出去,格杀勿论,尸体丢到护城河,死活不论!”
李善长目光阴狠,如刀般在大厅内众人身上扫过。
屋内的下人、婢女吓得身子抖如筛糠,纷纷应道:“老爷,我们不敢。”
李善长可不管这些,挥挥手。
让府中的护卫将这些人关进柴房。
洛阳新都内实学与孔孟圣贤、明经科之事的风波不平息,这些人就别想出来。
天知道他们是不是其他家族派来的探子。
淮西勋贵这边。
这些事,李善长也不想再管了。
虽说陛下心中的杀意,在太子殿下朱标和陆羽这位国子学祭酒的联合劝说下,没了一开始那么强烈。
但作为老兄弟,李善长越发明白与陛下之间身份的差异。
坐上那个位置,朱元璋已不再是从前的朱元璋。
李善长若还是以前的做派,不仅一人,整个李家都可能全族覆灭。
“我这把老骨头还想多活几年,多纳几个小妾呢。”
“今晚翻谁的牌子?”
李善长看向管家。
管家恭敬答道:“回老爷的话,是春花的牌子。”
春花是李善长前不久刚纳进房的小妾。
李善长挺了挺腰。
他还能为老李家传宗接代,开枝散叶。
身子虽老,但雄心仍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李善长也不逊色。
……
国子学外。
圣贤之学与实学的纷争闹得沸沸扬扬,文人示威游行。
但在国子学内,即便修习圣贤之学、明经科的学生见到陆羽,依旧遵循礼仪。
他们心中虽有不服,但也遵守国子学的规矩。
在陆羽看来,探讨学问本就该有不同观点,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再正常不过。
他可不是搞一言堂的人。
青竹小楼中,陆羽来到坐在蒲团上的道衍面前,翻了个白眼,调侃道:“你这国子学的事,做得比我还轻松。
陛下还说我整日偷懒,我看你这才是真的清闲。”
道衍悠然说道:“先生奇思妙想,天马行空,我远远不及。
能将传承下来的东西融入国子学体系,已然足够。”
陆羽麾下的学生可不只有方孝孺、黄观、马君泽三人。
之前不少人通过科举,吏部那边还未安排官职,便都暂时在国子学领一份俸禄,自然而然就为道衍这位现任国子学官员做事。
毕竟他们都是陆羽的门生,做这些事本就心甘情愿。
“你似乎一点儿也不担忧。”
陆羽看向道衍。
道衍呵呵一笑,睁开眼睛看着陆羽,“先生之才,古往今来无人能比。
此次外界喧嚣,但伤不了先生分毫。
甚至这一切本就是先生有意推动的。
《大明日报》这事,即便先生乐意,陛下也不会答应。
这么明显的破绽,我又怎会看不出来。
只有那些被贪心蒙蔽、一叶障目的人,才会深陷其中,不知所以。”
天下聪明人不少,但从众之人更多。
所以,今日洛阳新都才会掀起这般风浪。
百姓愚昧,不可轻易信任,否则必将酿成大祸。
未开民智的百姓也确实如此。
两人一同起身,在国子监内四处查看。
来到一间课堂,讲台之上的先生正在讲述实学理论,下方的学子们认真聆听。
无论外面如何喧闹,国子学内依旧秩序井然。
陆羽见此情景,心中甚感欣慰。
离开课堂后,陆羽和道衍继续前行。
看到国子学一片太平景象,陆羽淡淡说道:“看来我这国子学祭酒没白当。”
道衍听闻,悠悠一笑。
模样看上去颇为欠揍。
忽然,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实学之道,虽对国家和百姓有益,但在我看来,不过是旁门之学,尚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圣贤学说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
无数的前人、圣人、大儒都践行此道。
实学若真如此厉害,为何到今日才崭露头角?”
“实学虽是一门广博的学问,但圣贤之学绝对不落下风,甚至才是天地间最为正统的学问。
还有方才的消息,谁敢传出去,格杀勿论,尸体丢到护城河,死活不论!”
李善长目光阴狠,如刀般在大厅内众人身上扫过。
屋内的下人、婢女吓得身子抖如筛糠,纷纷应道:“老爷,我们不敢。”
李善长可不管这些,挥挥手。
让府中的护卫将这些人关进柴房。
洛阳新都内实学与孔孟圣贤、明经科之事的风波不平息,这些人就别想出来。
天知道他们是不是其他家族派来的探子。
淮西勋贵这边。
这些事,李善长也不想再管了。
虽说陛下心中的杀意,在太子殿下朱标和陆羽这位国子学祭酒的联合劝说下,没了一开始那么强烈。
但作为老兄弟,李善长越发明白与陛下之间身份的差异。
坐上那个位置,朱元璋已不再是从前的朱元璋。
李善长若还是以前的做派,不仅一人,整个李家都可能全族覆灭。
“我这把老骨头还想多活几年,多纳几个小妾呢。”
“今晚翻谁的牌子?”
李善长看向管家。
管家恭敬答道:“回老爷的话,是春花的牌子。”
春花是李善长前不久刚纳进房的小妾。
李善长挺了挺腰。
他还能为老李家传宗接代,开枝散叶。
身子虽老,但雄心仍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李善长也不逊色。
……
国子学外。
圣贤之学与实学的纷争闹得沸沸扬扬,文人示威游行。
但在国子学内,即便修习圣贤之学、明经科的学生见到陆羽,依旧遵循礼仪。
他们心中虽有不服,但也遵守国子学的规矩。
在陆羽看来,探讨学问本就该有不同观点,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再正常不过。
他可不是搞一言堂的人。
青竹小楼中,陆羽来到坐在蒲团上的道衍面前,翻了个白眼,调侃道:“你这国子学的事,做得比我还轻松。
陛下还说我整日偷懒,我看你这才是真的清闲。”
道衍悠然说道:“先生奇思妙想,天马行空,我远远不及。
能将传承下来的东西融入国子学体系,已然足够。”
陆羽麾下的学生可不只有方孝孺、黄观、马君泽三人。
之前不少人通过科举,吏部那边还未安排官职,便都暂时在国子学领一份俸禄,自然而然就为道衍这位现任国子学官员做事。
毕竟他们都是陆羽的门生,做这些事本就心甘情愿。
“你似乎一点儿也不担忧。”
陆羽看向道衍。
道衍呵呵一笑,睁开眼睛看着陆羽,“先生之才,古往今来无人能比。
此次外界喧嚣,但伤不了先生分毫。
甚至这一切本就是先生有意推动的。
《大明日报》这事,即便先生乐意,陛下也不会答应。
这么明显的破绽,我又怎会看不出来。
只有那些被贪心蒙蔽、一叶障目的人,才会深陷其中,不知所以。”
天下聪明人不少,但从众之人更多。
所以,今日洛阳新都才会掀起这般风浪。
百姓愚昧,不可轻易信任,否则必将酿成大祸。
未开民智的百姓也确实如此。
两人一同起身,在国子监内四处查看。
来到一间课堂,讲台之上的先生正在讲述实学理论,下方的学子们认真聆听。
无论外面如何喧闹,国子学内依旧秩序井然。
陆羽见此情景,心中甚感欣慰。
离开课堂后,陆羽和道衍继续前行。
看到国子学一片太平景象,陆羽淡淡说道:“看来我这国子学祭酒没白当。”
道衍听闻,悠悠一笑。
模样看上去颇为欠揍。
忽然,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实学之道,虽对国家和百姓有益,但在我看来,不过是旁门之学,尚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圣贤学说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
无数的前人、圣人、大儒都践行此道。
实学若真如此厉害,为何到今日才崭露头角?”
“实学虽是一门广博的学问,但圣贤之学绝对不落下风,甚至才是天地间最为正统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