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指点叶落烟雨

第三百一十二章 献俘大典,加封太保(第3页)

 获得这职位,徐达其实已等于是功成身退,日后只管领受国家俸养,可安享富贵了。

 封赏完徐达,朱元璋继续论功行赏,对北伐中取得战功的将领逐一封赏。

 受封将领众多,逐一赏完,极是费时费力。

 待这封赏结束,时已近至中午。

 百官都是大清早就跑来,熬了这么久,早已腰酸腿痛、腹中空空了,就等朱元璋封赏完后,一声散朝回去吃饭了。

 却没想,朱元璋压根没有退朝的意思,他挥退最后上来领赏的将领,而后环视大殿,目光扫过在场群臣,这架势,显然还有话要说。

 “诸位爱卿,自取消中书后,咱亲自审阅诸部奏章,发现一个问题。”

 朱元璋甫一开口,便叫现场气氛一凝。

 百官正等着回家,乍一听到“问题”二字,心下顿时一紧。

 难不成,朝中有什么疏弊,叫天子给发现了?或许是朝臣懈怠,又或者是官场旧弊,总之以前有中书省从中隔阻,没叫皇帝发现。

 现如今没了中书省后,天子亲自审阅奏章,才发现这问题。

 无论是什么问题,这于在场的官员而言,绝不是个好消息,众朝臣心下惴惴,都在揣测究竟是何。

 朱元璋很快给出答案:“我朝官员,竟有诸多身兼数职现象,许多地方官衙,常会出现县丞兼任库管、文吏之责,这种情况足可说明,我大明朝堂人才短缺严重!”

 听到这话,朝臣们才稍稍放宽了心。

 敢情这问题并非出在咱们身上。

 真要论起来,各地官衙的确有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这问题的根源,就是出在你朱元璋身上,毕竟这些官员都被你杀了,人都杀光了,当然不够用了。

 众人正自腹诽,却听朱元璋又道:“故趁此北伐大喜之日,咱决意重启科举!”

 “科举”二字一出,在场所有人都是两眼一亮。

 好啊,原本还担心又出了什么麻烦,敢情是朱天子突然开眼,咱大明朝又见光明了。

 身处官绅阶层,众朝臣对科举一事可是极为向往。

 他们本身已入了官场,自无需再仰仗科举,可是,他们的子孙后代,族中后辈,可都盼着这科举呢!

 当下读书人不算多,真正能入得科举门槛的,恰恰是这些绅仕之后,因此,当洪武六年,朱元璋废止科举时,这些朝臣们都呜呼哀哉,痛呼天塌了。

 到现在,洪武十三年,已足足七年有余,族中那些后辈还苦盼科举,终于叫他们盼到这一天了。

 百官们激动坏了,顾不得殿堂礼仪,统统站出来举手高呼:“陛下圣明,科举一道,乃国朝取仕的重要一环,重启科举实乃英明之举!”

 百官连番夸赞,将朱元璋比作圣明君主,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生怕他改变主意。

 可没料,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

 “不过虽然重启科举,然以往科举拘于四书五经,于国家治理用处不大,故而此番重启科举后,除开明经科外,还会再开设律、算、计、工、科、广文六门,任一士子只要想参加科举,皆可从这七门学科中,任选两门参考。”

 朝臣们傻眼了,这好端端的科举,咋又改革了呢?

 细一回想,这分科考举,怎听来那么熟悉?前几年在国子学里搞的分科取士,不就是这几门科目吗?

 到了这会儿,朝臣们哪还不明白,朱元璋打一开始,就有想过要改革科举,之所以先在国子学里试行,正是为此做的准备罢了。

 就在众人恍然大悟之际,朱元璋再次打破了他们的三观。

 “诸门学科中,试经、律合格者,授律学进士,入吏部、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观政;”

 “试算、计合格者,授户学进士,入户部观政;”

 “试算、工合格者,授工学进士,入工部观政;”

 “试经、广文合格者,授礼学进士,入礼部观政;”

 “试算、科合格者,授科学进士,入五军都督府、兵部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