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四章 大航海时代(第2页)
闻言,陆羽思虑了一会儿,才说道:“洛阳如何?”
“洛阳……”朱元璋呢喃思索着。
“洛阳有八关要塞守护,又毗邻运河,漕运运输极是方便,而且洛阳在汉唐时常作陪都,经济基础极佳,迁都过去,无需耗费太多银钱和民力,更重要的一点,洛阳地处中原,既不靠南也不偏北,将都城定在那里,可彰显朝廷中立之态,南北两派都不会有太大意见。”
“听你这么说,洛阳的确不错!”
朱元璋沉吟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历史上,朱标奉朱元璋之命去考察新都城的位置,最后他也是觉得洛阳最合适,可惜还没等确定下来,朱标就噶了,接下来的朱元璋全力帮助朱允炆巩固地位,这迁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过,洛阳虽然不错,但却有个最大的缺点,它离海岸线太远了。”突然,陆羽话锋一转道。
“这国都之选,与海边有甚关系?”朱元璋听得两眼直冒问号。
陆羽轻笑道:“如今,大航海时代就要来临,我华夏可不能落后,将都城定在洛阳的话,出海就不大方便。”
“大航海时代?那是什么?”朱家父子几乎异口同声,听到这新奇名词,他二人自是好奇不已。
陆羽解释道:“大航海时代,是指各国大力发展航海,一者积极开拓新领土,二者通过航海发展贸易,与他国互通有无,这大航海时代是全天下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的高峰期,谁能在这个时代掌握了海权,谁就会成为最后的霸主。”
“难怪你老叮嘱咱督造海船。”朱元璋恍然大悟。
陆羽点头:“不错,海上的贸易、战争,都要仰仗海船,而且陛下要取得那红薯,土豆,玉米,也需要能航海的海船,但只靠造船术还远远不够,还有有一颗放眼天下、开阔豁达的心。”
朱元璋眉头已蹙了起来,他隐隐觉得陆羽这话来者不善。
果不其然,陆羽撇了一眼朱天子,眼神颇有讥讽:“我华夏后来之所以沉沦落后,就是因为闭关锁国,不接受新鲜事物,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陛下你的禁海制度!”
将所有罪责都归咎在朱元璋头上,当然不太厚道,毕竟后世满清在闭关锁国一道上,可不比朱元璋差,但这禁海一事的起源,的确就在朱元璋身上,陆羽此刻的怪罪,也不算蛮不讲理。
遭陆羽鄙斥,朱元璋颇有些不忿,立马吹胡子瞪眼解释起来:“咱那海禁可并非无的放矢,那是因为方国珍、张士诚的残部时常骚扰沿海,再加上倭寇横行,闹得民不聊生,无奈之下做出的防御手段。”
“现如今,秦王要攻打倭国,一旦他功成,坐镇倭国,以后就不会再出现倭寇了,那这禁海之事也没有必要了吧!”陆羽当即说道。
“放心吧!咱既然重开了市舶司,重启了海贸,就没打算再启海禁,至于方、张残部,咱也会传令俞通源,让他率领水师将其彻底剿灭,这也算是检验水师这两年的训练成色。”朱元璋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
“陛下英明!”
得了这般保证,陆羽心满意足,闲聊几句,他便告辞离开。
目送陆羽离去,朱天子长舒口气,朱标却已迎了上来,问道:“父皇觉得,洛阳可否定作国都?”
原本,听了陆羽的话,朱元璋的确生了定都洛阳之心,可后来再听到海权时代的来临,他又不得不慎重考量。
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创者,他可不想自己子孙后代落后于人,被人从海上打过来。
思虑许久,朱元璋摆手道:“迁都之事,还是先缓一缓,待咱慎重考虑后,再作定夺。”
“儿臣也是这样想。”朱标点了点头。
朱元璋又道:“当下最重要的,是研发那高产水稻,此事你务得尽快操办。”
“儿臣这就去办!”朱标再不敢怠慢,立即起身,拱手告退。
……
自上次谈话后,朱元璋再没有找陆羽谈迁都之事,对此,陆羽并不意外,迁都这种浩大工程,牵涉影响甚广,若不慎重考虑,实难做下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