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指点叶落烟雨

第两百四十八章 四夷皆是我华夏支脉!(第2页)

 你们是华夏支脉,而我大明是华夏正统,谁君谁臣,一目了然!

 陆羽和朱元璋二人相视幽笑,彼此对这计划满意之至,倒是一旁的朱标深蹙眉头,像有些不满意。

 陆羽原本以为,朱标是老实人,对他这擅篡史迹的行为深为不满。

 可没想到,那朱标蹙了蹙眉,竟又问出个衍生出来的问题道:“可南洋诸藩能接受这套说法?”

 敢情,他并非是反对修改历史,只是担心如此修改难奏成效。

 陆羽轻舒口气,笑着点头道:“这些番邦原本就对我中原上邦倾慕已久,巴不得要认咱们当祖宗呢!这个说法一出,恐怕他们巴不得如此呢!”

 在这华夏圈子里,中原王朝是天朝上国,与大明扯上亲缘关系,对那些藩属王朝在其国内的统治地位,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可若有人不愿接受呢?”朱标仍有所担心。

 大体上看,各国基本都愿意依附大明,却总有极少数刺头是不服王化管教的。

 对这问题,陆羽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斜眼瞟了瞟朱元璋,眼神示意,这问题该由你来答。

 朱天子心领神会,当即将拳头一亮:“敢有人不认这华夏通史,便是数典忘祖,我大明当以华夏天兵征伐!”

 他正愁没机会出兵攻占,你这时出来跳,不正给了朱天子借口吗?

 陆羽笑着点点头:“如此太子所言,正好能解答陛下您最初的疑惑。”

 朱天子最早的担心,就是怕日后无故出兵攻伐,会坏人大明的威信,可这华夏通史一出,华夏正统地位稳固,更确定了大明对藩属国的统治权。

 日后只消随意找个借口,说你“不服王化”,便可轻易出兵,收回我大明对你藩属地的管制权。

 咱是华夏正统,你们是华夏支脉,这爸爸打儿子的事,总不会招人非议了吧!

 朱元璋听得面红耳赤,不住点头道:“这主意好,就这么改,你快说说,其他藩国该如何对付?”

 “商朝末年,箕子为避战乱,逃至辽东,建立箕子朝鲜,而后分裂演化到现在的高丽,还有那倭国……秦末徐福率三千童子渡海求仙药,抵达倭岛后繁衍生息,倭岛始有人烟……借着这些历史,四邻诸番都可化作我华夏后人,而这些藩属国,自然也成了我大明的臣属之地。”

 陆羽所言,倒也不尽然是胡编乱造。

 这些历史,大多是有前文史籍做实证,而后根据这些史籍稍作引申,将华夏民族“开枝散叶”,发散到周边四邻去。

 就拿那徐福东渡举例,这件事早在《史记》里就有记载,历代史书也明文刊著,谁能说出个“假”字?

 还有那蚩尤南迁,原本就是上古传说,《史记》中也略有记录,后世也有史籍记载南越诸族渡海南迁……

 这些所谓“华夏血统”,即便逐一排查,也断不出个错处来。

 而这种言论一旦借由华夏通史传播扩散出去,势必会增加中原大明的法统地位,使四方诸夷更生臣服之心。

 而这般局面,正是朱元璋最渴盼见到的。

 此际,朱天子已乐得合不拢嘴,一张老脸笑得涨红。

 “好,好,好!我大明乃华夏正统,更是天下正统,四夷皆我华夏血脉,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子民,那倭岛、高丽、南洋诸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领土……”

 朱元璋一脸道出数个“好”字,又笑眯眯望向陆羽道:“你小子说得好,这些前尘史事皆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绝不能忘,当修史以正视听!”

 “陛下英明!”陆羽嘴角轻扬。

 ……

 修史非一日之功,虽然陆羽献上妙计,但真要落实,还须下不少苦功。

 朱元璋倒是提过让陆羽主持此事,但立马被陆羽给拒了,考虑到陆羽并非治史方家,朱天子也打消了这念头,令择他贤。

 而陆羽得了闲暇,自然窝在家中过冬。

 眼看寒冬将去,宫里又派了人过来,知会他最新消息。

 说是马皇后已着手操办提亲之事,让他静候佳音。

 陆羽原以为,以马皇后之尊,所谓提亲不过是将徐达召进宫里,亲作吩咐,可没想,这件事比他想象的,要隆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