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指点叶落烟雨

第一百四十五章 黄河决堤,朱标问策(6.2k大章,二合一)(第3页)

 此刻正是暴雨时分,朱标赶至小院时,正撞上陆羽在带人舀水救院,他那小院地势低洼,又处在贫民区里,排水设施显然不够好,只一场暴雨,便淹得满院是水。

 陆羽和小鼻涕一众,正提着水桶往院外排水,一见朱标,他倒很是兴奋,连连招手呼唤:“咦,大侄子来了,今日怎么只有你一人前来?”

 朱标正要解释来意,却又遭其强拉过去道:“你来得正是时候,快来搭把手!”说话间,他已强塞了个舀水的木桶过来。

 朱标傻眼了,他哪里干过这种事,当下只能有样学样,跟着陆羽一块往外舀水。

 “哎呀,瞧你笨的,这桶得横着往下舀,一下装满一大桶,再往外倒!”

 陆羽一面骂,一面使唤,催得朱标两颊通红,气喘吁吁,好不容易忙完,朱标已累得手脚酸软,浑身无力。

 “来,累了吧!”

 陆羽拉他去厅中坐下,接了碗水递给他。

 看朱标直揉胳膊,他又笑着打趣:“你们这些皇亲贵戚,平日里没干过苦力吧!瞧你生得人高马大,干起活来还不如小鼻涕呢!”

 遭他说得脸红,朱标忙将话题往旁处扯道:“你这院子地势太低,一下暴雨便要积水,长此以往,岂不泡塌了?倒不如换个住处,也住得踏实些。”

 陆羽近来进账多少,他朱标心知肚明,照说他该有足够钱财换个更大宅院了,但陆羽笑着摆手道:“咱可不能和你比,能省则省吧!”

 随即,他又指着院子道:“再说这院子倒也不差,无非下雨时受些累罢了,好歹是京城,这城中房舍倒并未偷工减料,若真将这院墙的青石方砖换成夯土草料,将这盖屋的松柏木料换成石灰,叫这院子一泡水就塌,那才真叫完蛋呢!”

 听他这话,朱标不由吃惊道:“这房屋建造……还能这般偷工减料?”

 “那是自然!”

 陆羽笑着点头:“工程造假,无非以次充好,拿那次等建材盖房,报账时却填报上等物料,这中间的差价,不就是那些造假之人牟取的利益么?”

 朱标一听,登时心头霍亮,若黄河决堤真有人为因素,多半是有人借修堤牟利,而那些人能用到的手段,也正是陆羽方才所说的“以次充好”。

 想到这里,朱标赶忙询问:“那该如何排查这所谓的‘以次充好呢’?”

 “简单!”

 陆羽拍了拍手道:“但凡建造工事,必有账目,拿那账目一查,便知这建造过程中,当使用的何等材料,而后嘛……”

 朱标已恍然大悟,赶忙接话道:“而后再去工事现场实地考究,将那账目中所用物料与实际对比,便能查知真情!”

 “孺子可教!”陆羽幽笑点头,他随即拍了拍手:“说吧,今日来又所为何事?”他显然已摸清朱标父子俩的脉门,深知朱标此行另有目的。

 朱标赶忙解释:“不知陆先生可否听说,那黄河开封一段堤坝溃决,河水泛滥成灾。”

 陆羽一惊道:“竟有此事?”

 朱标忙点头:“不错,此事惊动了天子,圣上委派太子亲去赈灾安抚。”说着,他又含蓄一笑,朝陆羽拱手:“前几番我献宝有功,为太子看重,故其特命我随行赈灾,毕竟我是第一次处理这等事,所以今日前来,正是想问一问,这赈灾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陆羽一听,当即拱手恭贺:“大侄子混得不错啊,都能跟随太子出行了!”

 朱标赧笑道:“全赖陆先生指教有方。”

 陆羽点头,随即捋腮思量起来:“赈灾嘛!这如何安抚民心,如何盘问当地官员,那是太子的事,你跟过去,多半是料理些繁杂琐碎的具体事务,我来想一想……”

 听他这般说辞,朱标心中暗道不

妙,这陆羽想岔了意思,该不会将主意全出在那微末小事上,全然不顾赈灾大计了吧?

 没办法,他不能暴露身份,总不好提醒人家别太为自己着想吧?

 “对了,此番你跟过去,说不定会领到发放赈济粮食的任务,我便将这稳定粮价,均等摊发赈灾粮的门道,与你掰扯掰扯。”

 陆羽想了一通,终是将思路定在赈灾粮上,朱标心中暗舒口气,还好,他的思路倒未跑偏,总归是在赈灾大计上。

 “你可听好了,这赈灾粮的发放,可是很有讲究的,既不能漫天滥发,又不能吝啬少发,得让朝廷的赈灾粮,每一粒米都用在灾民身上。”

 陆羽想了一通,竟说出句听来不甚管用的废话。

 朱标不由蹙眉:“这有何讲究,到那受灾之地,将粮食均摊发放下去便是了!”

 “不不不!”

 陆羽连连摇头:“你这就年轻了吧!那受灾也有轻重缓急,你朝廷有多少赈灾粮,当真能救济所有灾民吗?”

 朱标从未切身去过受灾地,自然不甚了解,他连连摇头:“难道不能吗?”

 “当然不能!”

 陆羽肯定点头:“恰逢大灾,受灾百姓何止万人,况且各人情况不同,受灾程度有重有轻,朝廷总不能有求必应,替所有灾民填补亏空损失吧?若真如此,怕将你大明国库搬空了,也弥补不了这天灾造成的损失。”

 朱标细一思量,随即点头:“倒也是!”

 “所以啊……”

 陆羽接着道:“此行前去,你当将每一粒米都用在真正需求它的灾民身上,至于那些受灾并不严重,抑或是压根就没有受灾情影响之人,自不必管。”

 这道理,说来简单,听来也并不费解。

 无非是让赈灾粮尽到最大效益,救得最多人性命,可这只是理想情况,想要做到,几乎不可能。

 朱标虽是个书呆子,但也没傻到不通人情世理,他当即摇头道:“这怕是没法做到吧?朝廷赈灾,总不能跑去挨家挨户盘查,查清各人受灾状况及家中存粮数目,再依情况发粮吧?咱们能做的,无非在灾区设置粥棚米铺,对所有受灾百姓均等摊发粮食。”

 人家有没有存粮,岂是你想查就能查清楚的,即便费了大力气盘查,怕也核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