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淮西的百年大计(第2页)
说到此处,李善长又叹口气,面上露出无奈。
李祺唏嘘点头:“原来如此!”
他这时才明白,父亲为何说淮西派“日薄西山”,又为何说到“百年大计”,若以百年看,从长远计较,淮西一派的确是要走下坡路的。
李善长轻哼一声,继续道:“凤阳是我淮西一派老巢,只要将京城迁到了凤阳,这我淮西派根深蒂固之地,想那浙东文人再怎么闹腾,也定掀不起波澜!”
京城选址,不只关系到一国兴衰,也关系到朝堂格局。
如若将京城定在凤阳,淮西一党自然能借着地利之便,扎根朝堂中枢。
试想,整个京城的商户子民都是他淮西派的门生手下,京中豪富权贵都是淮西党羽,谁还能影响他淮西一派作大?
到那时,即便是天子也不敢贸然损害淮西派利益,否则淮西派一怒之下,掀起京都大变,谁也担待不起。
所以,迁都凤阳,淮西一脉便能与国同休,永享富贵。
“孩儿终于明白父亲的苦心了……”
李祺又一次唏嘘点头,随即垂首思虑起来,但越想他越领会此中难处:“可陛下那边……怕已打定主意不再迁都了……”
凤阳那边的事,闹得太大,显然已惹怒天子,只怕其放弃迁都之念。
李善长沉思片刻,缓缓摆手:“未必!”他再抿了口茶,又长舒口气:“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上位眼下正在气头上,待到他气消了,此事还有转寰之机。”
李祺苦笑起来:“陛下这口气,怕是难消了吧?”
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哪是那么容易息怒的?
李善长思虑许久,摇摇头道:“上位之所以动怒,是觉得那些人打着他的名号祸乱百姓,折损了他天子英名……”
“如若……有人能替他将这些骂名背下,想他会慢慢气消的……”
“待气消之后,那迁都之事,自然能重新计议……”
这话倒是不假,朱元璋是个爱惜名声的,愤怒缘由自是因民间骂名。
可谁能替他背负骂名呢?
李祺不解:“只怕这背锅之人,世上再也寻不到了吧?”
要知道,中都皇城的确是他朱元璋亲自下令修建,行工部衙门的人无论做什么恶,都要归咎到他朱元璋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