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吴国异动(第2页)

 司马景琰对于此情况早有所预料,便开始向朝堂诸卿详细介绍吴楚边境情况。

 吴楚之争从平王继位之初就开始了,如今已有六十多年,吴楚两国大战小战无数,几乎无岁不战,吴楚是敌对关系,这也是伍子胥会决定逃亡吴国的原因。

 直到二十多年前吴军在孙武的指导下,才有五战破楚,三战入郢的战绩,而吴楚之间最大的地理障碍,是大别山与长江。

 当时的大别山还是原始山林。

 楚国北出中原,常走邓(今河南邓县)、申(今河南南阳)之道,极少会选择从大别山北进,就是因为该地山岭重叠,森林密布,难于通行。

 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有三个隘口,即所谓“义阳三关”。三关者,一曰平靖关,一曰武阳关(即今大胜关),一曰黄岘关(即今武胜关),这三关都在今天的豫鄂两省交界处。

 即使是大别山边缘地区同样也是山林密布无人之境,只有当地人往来的小路,大军根本无法通行。

 至于长江,虽然可以为水军往来提供方便,但是顺流和逆流的差别,对于这个时代的战争而言,还是存在很大的影响。长江虽然可通行,但长江两岸仍是未辟之地,陆上基本没有道路可通。因此,在当时的战争谋划中,水军只能作为奇袭的偏师而不能作为决战的主力使用。

 正因为这样的地理形势,吴攻楚大概有四条路线:第一路用水军溯长江西上,达于楚国都城郢。第二路从鸡父(今河南固始),走大别山东线,至柏举(今湖北麻城),然后经郧(今湖北安陆)渡汉水到达郢。第三路则溯淮河西上,经黄(今河南潢川)、弦(今河南光山),穿越“义阳三关”,至随(今湖北随县)渡汉水到达郢。第四路由淮河北岸经陈、蔡之间攻取楚国方城(也是楚国的长城,今河南方城)、申、吕(今河南南阳),然后渡汉水到达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