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蔡邕登门(第2页)

 而西凉董卓,就是士人召来践踏汉室颜面,将汉室推入万丈深渊的人。

 所以,今日乱局,赵云认为罪在天下豪右。

 蔡邕反驳道:“士人乃天下基石,若无士人效力,国将不国!”

 “士人替君王治理天下,教化万民,此乃功!然而是人就会有私心,士人掌握权力太久,就会越发膨胀;比如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之家,乃天下第一望;去年袁绍力召董卓入京,可见袁氏的心乱了!”

 以前对蔡邕说袁绍心怀不轨,蔡邕可能不会相信,但当今这个局面,由不得蔡邕不信;如果董卓没有进京,刘辩可能还是皇帝,随着刘辩长大,也有可能走上重启宦官这条老路,用于压制士人,这是士人最不想见到的。

 袁绍应该正是看到这一点,干脆将董卓召来入京都,狠狠践踏汉室,彻底释放天下豪族。

 因为袁氏在天下的势力,是最有机会开创新的历史。

 “天下士人,岂是人人如袁本初那般,狼子野心!”说起袁绍,蔡邕格外气愤,若不是袁绍召董卓入京,哪有今日之乱局。

 这一点,赵云承认,天下豪右不是个个都想裂土而王,但这又是豪族壮大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说道:“就算没有袁绍,天下也会出现其他士人,激发豪族的野望!豪族成长至今,致使天下矛盾重重,豪族唯有挣脱束缚,走互相兼并这条路!”

 随着豪族的野蛮生长,天下能被各地豪族瓜分的资源越来越少,激发了剧烈的社会矛盾;这个时候,豪族还要壮大,只能把目光投向同为豪族的对方,但头上有朝廷的枷锁,豪族之间又不能放开手干。

 那怎么办呢?

 干脆就拿掉枷锁,放手一搏。

 蔡邕沉默了,这一点,他深有感触,他的家族陈留蔡氏,也是一方豪右;数十年前,甚至百年之前,天下各地豪族逐步蚕食自耕农的土地,但随着自耕农不断减少,豪族能蚕食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这些年,随着陈留蔡氏在官场上的失意,族中有一部分土地,被同为圉县豪族的高氏侵吞,蔡氏不断走下坡路。

 而今天下大乱,对方没了顾忌,必将更加疯狂。

 蔡邕沉吟不语,赵云又道:“当年光武度田失败,积弊已现;而今已过一百多年,积弊越积越深,无人能改变今日之乱局!”

 这也是,当初赵云对何婉说过的,谁也救不了大汉。

 “君明臣良,未尝不可!”蔡邕再次反驳道;他认为是君王不够贤明,臣子不够忠良,才无法剔除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