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执天子之剑,掌持节之权(第2页)

 冯桀立即上前,故作沉吟道: 

 “回陛下!” 

 “如今南越、西凉、北地都有战事,尤其是西凉叛军已经有数万规模,为了保佑昔日长安陵园,不得已只能是派兵年年作战。” 

 “再兼有如今北伐一路大军,朝廷赋税已然是加无可加,国库亏空!” 

 “招募这万余新兵已然是户部最大的极限了,要想再招募新兵,恐怕还要等到秋收之后,方才能够勉强维持。” 

 冯桀一计不成又用一计。 

 这一次索性就直接开摆。 

 朝廷每年都打仗,还要养那么多的官员吃喝拉撒,早就见了老底了,哪里还有钱粮去打仗? 

 “秋收?” 

 庆隆帝皱着眉头,肃然道:“等到秋收再招兵买马训练新兵,又得等到明年正月才能出征。” 

 “那这个秋冬,金人铁骑势必还要再来打秋风,届时北方百姓要如何应对?” 

 这个提议完全就是不切实际。 

 等到秋收再招兵买马。 

 黄花菜都凉了! 

 冯桀装作一脸无奈的模样,反正就是各种哭穷叫苦。 

 辛弃疾则是拱手作揖道: 

 “启禀陛下!” 

 “既然暂时无钱粮招募兵马,何不就让大将军携两万北军人马直接奔赴北境前线。” 

 “大将军既然有开府行使之权,便可自行在燕赵当地招募义士、乡勇!” 

 “一来是能够省去这一路上的大军开拔所用辎重钱粮。” 

 “二来则是这些乡勇义士,多是土生土长的燕赵人,自幼弓马娴熟,民风彪悍,又兼保家卫国的乡土之情,听闻大将军要招募兵马收复故土,必然是争相涌入!” 

 “如果一味地等到秋收之后再起兵北上。届时恐怕金人贼寇已经休养生息有些时日,必然再次南下劫掠,很有可能危及京畿重地!” 

 这话又是让在场人震惊不已。 

 按理说。 

 大乾朝常年打压武人,多是使用临时工、雇佣军去打仗。 

 譬如。 

 在燕州招募的当地士卒,只能在相邻的蓟州、并州驻守。 

 包括武将任职也是如此。 

 出身于燕赵地区的武将,往往不能在燕赵地区内任职,大都是三五年一调,且不能在自己的老家领兵作战。 

 主要就是因为要防止武将拥兵自重。 

 一旦有造反之心。 

 这些士兵的原籍便会被立马翻找出来,届时造反士兵武将的家人便少不得就是连坐之罪。 

 众人陷入沉默。 

 北静王水溶等人竟一时间都没有反驳,反而是静待皇帝是否同意。 

 凡事有一有二便有三。 

 只要皇帝开了这个口子。 

 那日后他们在各自驻守辖区内招募兵马,便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反而是冯桀等文官脸色涨红。 

 显得十分紧张。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 

 日后地方官吏的地位在大乾朝将会逐渐上升! 

 沉吟了半晌。 

 庆隆帝重重地点头同意。 

 “准!” 

 “大将军携本部一万步骑,以及北军新兵一万,克日起行北上!” 

 “到达北新城后,大将军自行招募兵马!” 

 顿了一下。 

 庆隆帝又是补充道:“北新城周围的官仓里想必也没多少钱粮,另让户部再拿出五万石粮食运往前线驻守之地。” 

 “不要说拿不出这个粮食,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给朕凑齐了!” 

 “先捱到今年秋收,届时想必情况能够有所好转!” 

 一青壮男子每天食量2升粮食,60日需食1.2石,1万人60日需食1.2万石。 

 贾瑛麾下有两万步骑。 

 不算供养战马所需,两个月最少也需要消耗2.4万石粮食。 

 相当于。 

 哪怕贾瑛不再招募兵马,两万人也只有不到四个月的粮食。 

 再加上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消耗。 

 只怕是能支撑的时间更少。 

 而北境常年遭战火洗礼。 

 当地哪里还有什么钱粮赋税可以压榨,几乎是完全散养状态。 

 就像是并州一带。 

 早就成了四不管,无钱无粮的地方,哪怕是金人都不愿意要,每次都是洗劫一空便匆匆撤走。 

 四个月后。 

 军中必然缺粮。 

 到时候一切就只能靠贾瑛自己解决了。 

 “臣谨遵陛下旨意!” 

 冯桀勉为其难应下这个任务。 

 心中则是有些得意。 

 四个月时间。 

 贾瑛既要在北新城站稳脚跟,又要从招募新兵进行训练,同时还要防备金人骑兵入境打秋风。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再掐头去尾.…… 

 撑死了实际上的时间也就只有不到一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