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封御史大夫从一品,扶摇直上步登天(第2页)

 “臣以为,唯有虎贲中郎将军、冠军侯贾瑛,满足这两者条件!” 

 “冠军侯,当为首选!!!” 

 “也是唯一人选!” 

 军政合一? 

 贾瑛都快懵了。 

 这是要皇袍加身,逼他造反? 

 如今大乾朝虽然也有藩王,但是大都只有俸禄没有军权和开府权力。 

 亦或者是领兵在外,但是又没有处理政务的权力。 

 军政永远分开! 

 大乾朝重文轻武,为了防止有兵权者造反,几乎是没有军政合一的先例。 

 通俗点说。 

 要么就是单独管理钱粮; 

 要么就是单独掌握兵马; 

 如果边疆手握重兵的将领想要造反,只要皇帝下令切断其钱粮来源,必然是不攻自破。 

 一旦军政合一。 

 边军大将又有钱粮又有兵马,皇帝岂不是寝食难安? 

 果不其然。 

 此话一出旋即引起无数文人站出来反对。 

 丞相冯桀更是第一个站出来怒斥道: 

 “—派胡言!” 

 “若是军政合二为一,无异于是拥兵自立,日后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岂不是驱虎吞狼?” 

 “我看你就是贾瑛的幕僚客卿,明显有偏袒不臣之心!” 

 “臣甚至于有理由怀疑,这件事皆出自于贾瑛的谋划,实在是居心叵测,当严惩不贷!” 

 虽然被扣了大帽子。 

 但是贾瑛一点也不慌,他不相信以辛弃疾的才智,会如此冲动让人抓住把柄。 

 果不其然。 

 辛弃疾十分自信,傲然而立驳斥道: 

 “丞相帮助陛下处理九州之地大小事宜,难道还不知燕云十六郡历年来赋税情况吗?” 

 “田地荒废,十室九空!” 

 “每年都是入不敷出!官府钱粮严重赤字,燕云当下钱粮支出,皆是由冀州、青州、京畿重地陆续供给。” 

 “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任何钱粮收入!” 

 “就算陛下同意军政合一,又能如何?只要三州之地停止对燕云十六郡的钱粮运输,哪怕是坐拥百万大军又如何?难道让这士兵都去喝西北风也能造反吗?” 

 顿了顿。 

 辛弃疾又是朝着庆隆帝沉声道: 

 “陛下!” 

 “如今燕云北境大小政务已然是百废待兴,满目疮痍!乱世用重典,若不执行军政合一的策略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绝无可能扭转局势!” 

 “燕云十六郡,以武典治,刻不容缓!” 

 辛弃疾早就是胸有成竹。 

 一席话再次重新占据上风,直接将丞相冯桀风头都给完全盖了下去。 

 不等冯桀反驳。 

 辛弃疾再次朗声打断。 

 “冯桀身为宰相,乃是通过科举出身,并无戍边或是在地方任职的经验,并不知道地方,尤其是县城的通病。” 

 “尤其是燕云一带的边境县城,当地官吏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而外派去的武将、执剑人,空有权力却无法实施下去,当地小吏有恃无恐,皆阳奉阴违!” 

 “丞相位居庙堂之高,却从未体恤底层民情,任何律令都要因地适宜,否则空政策却不能实行,又有何用?” 

 辛弃疾绝对是写议论文高手。 

 任何事都是先摆出自己的观点,各种阐明,随后再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自己先前的理论观点。 

 最后再点明自己的中心主旨。 

 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有理有据,甚至于连丞相冯桀的反论都在他的计算之中,不仅没有影响到他的观点,反而是从反面论证了辛弃疾的观点。 

 更是让百官信服。 

 哪怕是庆隆帝站在最高的掌权人位置上,竟然也找不出丝毫瑕疵和毛病! 

 大殿再次陷入沉默。 

 贾瑛心中暗道:这辛弃疾要是放在后世参加高考,语文考试最后一道作文大题,绝对满分!毫无悬念! 

 素来能说会道的冯桀,心里面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御史大夫,那就是预备丞相啊! 

 相比较而已。 

 自己和御史大夫的首次交锋几乎是完败,这种表现落在百官还有陛下的眼中,日后他这个丞相的位置,还能坐得稳吗? 

 庆隆帝微微颔首。 

 似乎是被辛弃疾给说服了。 

 冯桀只能是硬着头皮上前道: 

 “哪怕辛大人所言有理,但是臣却不敢完全苟同!” 

 “冠军侯虽然骁勇善战,然而终究是匹夫之勇,统兵作战最多也不过万人罢了,当为良将,但是不是帅才无从考察!” 

 “若是将此等兵权轻易交给冠军侯,能否胜任帅位?” 

 “还请陛下明鉴!” 

 一时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 

 贾瑛虽然是获封冠军侯,但是纵观其战绩多是以少胜多,统兵不过万,骁勇有余,实际上统领大规模军队正面作战的经验,几乎是少之又少。 

 这一个漏洞,却是被冯桀给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