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分配(第2页)

 徐水生都给自个说生气了。 

 要不咋说还是他这当侄子的靠谱呢。 

 人舒爽的伸懒腰,一扬手恰好打在老太太举起的茶缸子上。 

 上牙撞击茶缸子边沿的声音跟徐水生挨打的声音一样的清脆。 

 人接下来就老实了。 

 姑侄两商量出来,这会情况又跟之前不太一样,还是得发原粮。 

 最最最最难的阶段,农民一天是6两口粮。 

 就是123的标准,就是早上二两,中午三两,晚上一两,总共六两。 

 后来公家明令出台一天不少于八两,也就是哪怕是小学生,最低的定量是八两。 

 但实际很多地方依旧还是六两。 

 短期坚持下没问题,但长期不行,所以老些人得浮肿病了。 

 得了浮肿病就得那豆子治,连豆子都没吃上的大有人在,更别叔说治病用。 

 姑侄两定了个最高和最低标准。 

 最高自然是一天一斤的口粮,这已经赶上城里人轻体力劳动者,再给女人定口粮,小孩定口粮。 

 “妈,说是来信啦?” 

 秦淑芬风风火火的疾步进屋,姑侄两才发现下工了。 

 秦淑芬也是头一回瞅见丈夫回寄如此沉甸甸的信。 

 公社小学也听说了各个生产队今儿都去领救济粮,放学后呼啦啦的往荒屋跑,刚好能赶上拆信。 

 孩子们很激动,小叔肯定老感动了,回头他们还要给小叔写信,多写点! 

 下了工的社员们也跑过来了,挤在门外眼巴巴的等徐老太给个说法。 

 闹哄哄的,拆信自然又搁置了下来。 

 来时社员们叨叨底线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没收粮食就没收吧,但是至少要保持一天一顿的量哦徐老太~ 

 已经有人去喊徐水生了。 

 没一会人气喘吁吁的跑来。 

 真是烦死个人,他家和荒屋也没差几步路,非要这么折腾人。 

 壮劳力一天至少还有一天的量叫所有人喜出望外,就连老牛家自个都聚精会神的听着。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感觉由着队上发放粮食也没有啥不好。 

 人群里喊话;“那是不是从晌午就可以开始。” 

 躁动附和的越来越多。 

 老牛家也在里头。 

 牛进棚外出买粮带回来的那一批粮食在上星期已经完全吃光了,别人家更糟糕。 

 徐水生稍微思杵就应了下来。 

 社员们本来想把发粮地点改在荒屋发,又在徐老太锅底样的表情打消了念头。 

 大家一起往外头挤,徐水生蹭了墙一把时还在感慨,以前荒屋的墙都长青苔的,现在墙壁那叫一个光滑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