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定海神针(第2页)

 可这位不光脾气大,爆发力也强,反倒让他来了兴趣。

 结果一试戏,便把宝爷吓了一跳。

 试镜的内容只是让她哭,可这位老姐姐直接用牙扯着手中的白布,愣是撕碎了。

 就这一场戏,宝爷当场拍板,杨九红非她莫属,谁来都不好使!

 袁阔成清楚,有何赛飞在剧组,自己若是打过招呼,以她的泼劲,谁若是想欺负自家小狮子,先问问何老师答不答应吧。

 “好啊,太好了。”老爷子难得露出得意的笑容:“有时间来家吃饭,我叫上小狮子一块。”

 对老头来说,来家吃饭就是很高的待遇啦,哪怕就吃完炸酱面。

 “行,我都听您的。”张远乐呵的说完,觉得时机差不多,便引出正题。

 “袁老,您知道的,我组了个相声班社。”

 “对,我去过,不错。”

 “其实我们那儿一直想找位老先生说书,增强节目的多样性。”

 “可我想来想去,满评书界找去,恐怕也没比袁先生您更好的了。”张远捧着说道。

 “所以我想问问您,有没有功夫来咱们这说本长书。”

 袁先生犹豫了。

 在小剧场说书这事,他都多少年不干了。

 倒不是不爱,或者嫌钱少,只是太累,而且听书的观众着实不多。

 相声和评书虽然是两门艺术,但其实关系挺近,因为都是语言的艺术。

 唱大鼓的要会唱,还得会打鼓。

 唱戏的得会唱,还得有身段,做派,功夫。

 不用唱,不用家伙什的,传统曲艺中找来找去,也就那么几样。

 相声界有句玩笑话,人缘不好的才说书,但凡有一个朋友,都说相声了。

 这是调侃,也说明两者关系近。

 而且评书演员和相声演员一样,是一项非常需要观众反馈的艺术形式。

 台下观众越来劲,台上的演员越卖力气。

 甚至有老先生因为观众太热情而泪洒当场,直说死而无憾的。

 可现在评书的观众实在是不多,这便是袁先生犹豫的原因。

 可拒绝?

 不好拒绝。

 人家才费心费力,为小狮子安排了进入影视圈的拍门砖,这时候翻脸不认人,也太没有江湖道义了。

 袁老思考再三,严肃的答应了下来。

 而且为了还张远人情,他不光打算说,还要说自己最拿手的《三国》!

 后世高希希版的《三国演义》在津门卫视播出时,就找过袁老说书。

 在整个行业内,说起《三国》这部书,袁阔成是公认的大师。

 和老爷子说完,张远立马通知郭德罡。

 “啊,袁阔成先生要来说书!”

 郭老师都吓了一跳。

 咱这小庙能请的起这尊大佛?

 广德楼找袁阔成说书,相当于洗头房开业找来刘德华剪彩。

 “做好接待的准备,照顾好老先生。”

 “怹打算说《三国》,我估摸着一天一场,也得好几个月时间。”

 “行!”郭老师满口答应:“我一定安排好!”

 莫说来演出,郭老师都打算拿个小本坐在台下边听边记了。

 张远想了想,又给帝都广播电台的大鹏打了电话。

 对方一听袁老要说《三国》,当即决定找摄制组全程拍摄记录。

 放到五十年后,这影像资料就是宝贵的评书遗迹了!

 几日后,广德楼,德远社小剧场。

 今天是周末,小剧场的生意不错,上座率达到了八成左右,又是一天好光景。

 来的观众很多,可大家都没在意,门口贴着的节目单上,除了平日的相声外,还多了一档。

 “评书《三国演义》。”

 可与其他节目不同,这一档偏偏没写表演者的大名。

 所以说,张远对郭老师的评价一点没错。

 受了委屈,这位得加倍报复回去。

 他故意不写表演者的大名,就是为了给那些老举报的同行亿点点小惊喜。

 节目像平日一般开演。

 第一场是李菁的快板书,第二场便是郭老师和张老爷子的对口。

 第三场是郭老师和谦哥的对口。

 台下笑声不断。

 一张十几到几十块的门票,能在周末下午寻的几小时的快乐,大家都觉得挺值。

 但在这欢笑声中,也夹杂着几道异样的轻响。

 有磨牙声,有冷哼声,有寒气逼人的切切声……

 而这声音的来源,便是那些同行了。

 拿着小本本记了一页又一页,心说上头怎么还不让德远社停演。

 若是他停演的话……

 这几位看了看左右人群。

 那这些观众就都是我们的!

 其实这些位属实想多了。

 就算德远社倒了也轮不到他们。

 可自己的失败固然痛心,别人的成功更加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