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又被他装到了(第2页)

 最关键的是,搭配了江宁县独有的水泥,它可以如堆积木一样,快速搭建出简易且坚固的房屋。

 一个个厂房,密集的排列在一起,其规模甚至不比老朱家的皇宫小多少。

 截至为止,汤家纺织厂一共招收了四百名纺织工人,一百名管理工人,一百名技术工人。

 由于工厂率先使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珍妮纺织机,产出效益大大增加,不过汤和这人不仅低调会舔,还会做人,他并没有因为工厂效益增加了,就将增加的蛋糕一个人独吞,而是本着自己吃肉,工人喝汤的精神,调整了一个大家都增收的方案。

 所以工厂的工人,非常珍惜来这里工作的机会。

 特别是一些来这里找到工作的流民,在这里工作不仅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还能看到发展向上的趋势。

 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一刻都不敢偷懒,也不愿意偷懒,因为在这里干活不仅收入高,还采用了先进的管理体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

 在珍妮纺织机的加持下,四百个纺织女工集中在一起作业,相当于普通纺织机四千个女工的产出,这样的产量不仅大得吓人,还吓死人。

 在明初,哪怕官营作坊能有四百个工人的都寥寥无几,何况是相当于四千工人产出的作坊!

 出了织布区域,一行人来到了机械组装制作区域。

 这个区域只有织布区域的十分一,是原先用来堆积成品布料临时改建的生产车间。

 在这里,朱曈并没有发现多少个木匠和铁匠,绝大多数人都是组装工人。

 打听得知,包管家将需要制作的纺织机零部件,全部都承包给工业园的铁器厂和木材厂制作,然后将这两个工厂将制造好的零部件运送到这里组装。

 不得不说,这包管家是个人才啊!

 居然把流水线分工无师自通到这种程度,令朱曈都产生了挖墙脚的冲动。

 只可惜汤和这个信国公的庙太大了,朱曈区区一个知县,根本挖不动。

 工业园区不大,入驻的工厂也不多,所以一行人仅用了一个时辰,就把所谓的工业园逛完了,其中汤家的工厂就占用了半个时辰,剩下的铁器厂、木才厂、瓷器厂、砖头厂等几个厂合计才用了半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