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伊人睽睽

第 84 章(第2页)

 在今夜这种情况下,江鹭和姜循能全身而退,反而是暮逊被禁东宫……梁禄敬佩二人手段,便对二人热情很多。

 姜循看梁禄的态度,便猜暮逊没有和皇帝说什么私情。她心中悬着的一把刀落地,整个人脱力后,轻轻地晃了一下:她还生怕暮逊鱼死网破,要拉着她一起死。

 但是暮逊没有说……姜循沉吟:看来暮逊的状况不太好啊。

 梁禄关心道:“今夜天凉,姜娘子早些回府吧,莫要淋雨生了病。”

 梁禄低声卖姜循一个好:“官家召您父亲入宫了。”

 姜循一怔。

 她朝梁禄垂眼一笑,问出一旁江鹭最关心的事:“那凉城案子,如何查?”

 梁禄看一眼江鹭,说道:“事到如今,恐怕当年事真的要翻出来了。只是江世子知道多少,江世子为什么要查,恐怕都得说出来……官家必会主持公道。”

 江鹭淡漠颔首。

 从十里亭驿站入宫的一路到现在,江鹭始终心神不属,脸色秀白,淋雨失魂。他得梁禄的保证后,抱拳便转身出宫,一步都不在这里多待。

 多待一刻,都怕生出不可挽回的冲动。

 --

 老皇帝召姜明潮入夜深谈,既是问凉城之事,姜明潮知道多少;又是为了储君之位,老皇帝生出踟蹰。

 但皇帝自然不会说自己对储君生疑,姜明潮也绝不会在储君之位上表态。

 合格的臣子,当学会装聋作哑,绝不触犯君威。

 姜明潮在朝三十余年,他不是最得宠信的大臣,却一定是最安全的、一旦出事皇帝就会想到他的大臣。

 老皇帝对十里亭驿站姜循的出现发出试探,姜明潮虽有猜测,但他确实不知实情。而凉城事,姜明潮则说实话。他不否认自己和太子的关系,却也不会为自己不知的事情而大包大揽。

 到最后,老皇帝叹气,做出决策:宫中重开“资善堂”,聘姜明潮开设讲筵,召宗室那些年幼的子弟来宫中读书。

 姜明潮道:“自最后一位皇子离宫开府,资善堂已停多年。如今无缘无故重开讲筵,恐引起朝臣猜忌。官家不如让长乐公主一同来读书,就说开讲筵,是为公主开的。

 “公

 主明年及笄,正是到了挑选驸马的年龄。而长乐公主幼时长于冷宫,恐学识……稍浅。官家既宠爱公主,臣愿为公主及众宗族子弟一同授课。想来那些孩子有缘陪伴公主,也会怡然自得。”

 老皇帝目光闪烁,他知道姜明潮猜出他想开资善堂,是对储君有异;而姜明潮为他找补,拿暮灵竹当借口。

 难为姜明潮能想到这种借口。

 --

 天亮时,姜明潮执伞走下丹墀,与上朝的臣子们逆流而行。

 众臣惊讶姜明潮不上朝,姜明潮目光穿过他们,看着灰蒙蒙的天色,以及青白色的丹墀被雨水冲刷。

 官袍沾水沉重曳地,他目光平平静静地掠过丹墀。

 朝臣和皇帝想必都不记得了。在二十年前,国子监学生集体上书,议论朝政。

 大魏学士大都出自国子监,学士通机要,国子监的学生向来有议政之权。但是当年,上百学子被杀于丹墀之下。

 血流三日不住,皇权强横让人畏惧。

 皇帝坐稳帝王位。姜明潮的大半学生,死得无辜。

 不能提,不能问,不能疑。

 那不过是皇权下的小小尘埃而已,放眼整个朝堂,每年不知会发生多少事,死多少人。权威之下尽是尸骨,那事距离今日,已经过了二十年。

 姜明潮日日夜夜在想,若有伊尹之志,那放逐君王可行;若有周公之绩,那杀伐兄弟可行;若有周妃之贤,那后宫干政可行。

 可如今天下,谁是伊尹,谁是周公,谁又做得起周妃?

 暮氏一族,到底是有何功绩,才行杀戮、乱朝、叛国之举?

 姜明潮层层布置,走到今日,他依然在隐晦地布下棋子。朝局越乱越好,世人口诛笔伐也无所畏惧。他将为了自己的道,付出所有,不惜代价。

 ……或许为了他的最终目的,他可以为江鹭、姜循,提供些机会。

 --

 暮灵竹再次来看望父皇时,从皇帝那里得知她要读书的事,她惊愕又欣喜,忍不住抱住父皇手臂摇了摇。

 她十分羡慕杜嫣容、姜循那类聪慧过人的年轻娘子,不提她的好友杜嫣容是何其学富五车,只说姜循的许多布置,暮灵竹大多时候都是看不懂的。

 那类聪明的娘子总能得偿所愿,必是读书良多的缘故。

 姜太傅来宫中授学,那是多好的学习机会啊。姜太傅以前只为皇子们授课的,虽然这一次授课依然是为了宗室子弟,但她可以读书,已经运气好极。

 病榻上的老皇帝见暮灵竹这般开心,心中生涩。

 时至今日,大约只有这个无暇的小女儿,不知诸人的算计,为讲筵而欣喜。

 暮逊想的不对。

 其实皇帝不是只有他一个儿子。皇帝还有一个小女儿……一个尚且年幼、懵懂单纯的小女儿。

 老皇帝抚摸着暮灵竹的乌发,慢慢沉吟:“阿竹,为父决定查两年前一桩旧案。但是此案涉及极广,为父怕他们官官相

 护……为父不理朝政数年,难免有些束手束脚。”

 暮灵竹迷惘,不知老皇帝为何跟她说这个。她又不懂政事。

 暮灵竹勉强从贫瘠的脑海中挤出一个名字:“父皇要赵相公去查吗?”

 她只知暮逊和赵相不和,她绝不会推举那太子,自然说赵相。

 老皇帝沉默。赵铭和……赵铭和也许有其他作用。

 梁禄在旁笑道:“官家和公主忘了?前几l日,中书省把奏折送过来时,小公主为官家读折子,官家还夸过有几l封折子写得十分有文采。那是中书舍人叶郎君写的,公主殿下还看了半天呢。”

 暮灵竹一怔,眨下眼睛。

 老皇帝沉思:“叶白,叶清之……他是前几l年的科考魁首,记得在开封府任职。”

 梁禄:“官家今年将他点为礼部考功郎,让他去主持科考。科考事后,太子又把叶郎君从礼部调去了中书省,做那中书舍人。”

 老皇帝:“他是太子举荐的啊。”

 梁禄笑而不语。

 他跟随老皇帝数十年,最清楚老皇帝心思。暮逊固然可恨,但老皇帝若不想废储君,老皇帝应当还是会保太子。在老皇帝安排好制约太子的手段前,暮逊暂时是安全的。那么,派一个和暮逊关系若有若无的大臣去查凉城事,便是老皇帝对暮逊的仁慈了。

 老皇帝果然道:“叶清之既然是从开封府调上来的,想必对查凉城案颇有心得。此事便交给他,给他一月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