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如果好莱坞要翻拍,可以邀请我去执(第2页)

 再加上以黄和祥的财富肯定不会独自在家独守空房,除非他真的不行只能如此。

 而国产电影的制作特辑,往往只能看到导演在说个不停,然后是制片人、演员轮番上来夸导演,常用的台词是制片人会说导演很认真,演员则说导演对自己的启发很大。

 好莱坞电影是属团队协作,拍出的电影要对投资方负责,不然制片人就得进厂打螺丝。

 反之制片人就不一样,若是让投资方亏钱,那么投资方就会质疑其眼光,不再投资。

 ……

 制片人中心制一直以来是在中国电影市场被大家嚼烂掉的词,其实在国外并没有人去强调这个概念。

 因为在电影工业相对较为成熟的区域,这是理所当然无从争辩的事实。

 倒是近100年间,总有一批美国电影人在反对制片人制度,认为他们扼杀了电影的创新。

 国内,现阶段奉行的是导演中心制。

 在中国电影还是统购统销的年代时,立项之后的制作都是交给导演来全权负责的,这让导演成为唯一拥有电影制作全程管控经验的岗位。

 所以在九十年代电影产业体制改革初期,中国的第一批国产类型片都是用导演的名字命名的,制片人只是负责融资或友情赠送的名头,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到如今的诸多电影中。

 而后,陈国傅加入华宜和保利博纳切入港产片制作,代表着大陆开始全面吸收港岛电影的操作体制。

 只不过港岛的电影监制制度是在80年代之后形成的,随着港岛独立制片公司的成长而成熟。

 与好莱坞的制片人所承担的责任不同,监制更多的是一个协调者,兼任担保及引路人。

 职能定位是解决电影制作中的行政管理及监察,并非决策者,这是东亚文化和西方工业体制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岗位功能。

 因此,国内大部分中等或大规模电影项目的组织架构一般是,出品人作为资方代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导演作为整个制作团队的核心,维护着电影的品质。

 监制或制片在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往往承担的是一个平衡多方利益和服务的角色。

 三者构成金字塔结构的顶端。

 按照理想化的愿景,是应该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形成利润、品质和管理的完美融合。

 换言之,导演中心制下,导演的话语权尽管最大,却也要认真考量制片人的声音。

 好比张一谋与新画面的张卫平,冯小钢与华宜的大小王一样。

 两位大导演虽然在各自执导的戏中话语权最大,但是使用哪些演员或者其它各方面的事情.出品人或者制片人同样有绝对的话语权。

 其实,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初期,有一定品质的国产电影产量是极其有限的。

 风险主要集中在导演是否具备影像叙事的能力以及题材的选择上。

 这个阶段,只要艺术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兼顾影像叙事的连贯性,基本上就能从市场上获得收益。

 简而言之,千禧年前后,观众观影主要看导演是谁,再看主演阵容,以此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并决定是否走进影院买票。

 自2008年后,观众对国产电影的需求开始趋向多样化,很多观众的观影目的不再是为了看一部“某个导演的好电影”,而是会选择观看的是“自己想看的那一类电影”。

 自此,电影从“产品时代”正式迈入了“营销时代”。

 于是,一批拥有市场思维、对市场需求判断比较准确的“制片人式导演”开始步入前台。

 这一点,在201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体现的尤为明显。

 而制片人式导演,可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一切都是导演说了,制片人不过是帮助导演管理剧组的打工人。

 至于出品方,虽也有话语权,但一般只是投钱。

 一切,听导演的。

 而在“制片人式导演”的时期,因由又进入了流量时代,随即产生了“大牌演员中心制”。

 简而言之,就是带资进组的大牌演员说了算。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很多,赵燕子、章紫怡等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