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神话(慈不掌兵 上)(第3页)

易华伟目光赞许地看着赵统,语重心长地说道:

“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若是因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仁义之名,而错失了良机,那带来的后果便是灾难性的呀,不仅关乎着一军将士的生死,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安危。”

顿了顿,易华伟继续说道:“殿下,再看那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众人皆以为他是将才。出身将门,自幼便受着家中浓厚的军事氛围熏陶,那些兵书典籍,他可谓是倒背如流,与人谈论起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之事,那是口若悬河,见解独到,旁人听了都觉得这必是一位能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的大将之才。”

赵统微微点头,说道:“能将兵书钻研到如此地步,想来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只是不知为何后来却……”

易华伟接过话头说道:“殿下,这赵括空有理论,却缺乏实战经验呀。理论虽好,可战场之上,情况千变万化,岂是仅凭书本上的那些条文就能应对自如的呢。更为致命的是,他为人刚愎自用,对自己的才能盲目自信,听不进旁人的建议。”

易华伟走到一旁的案几前,拿起一个茶杯,比划着说道:“在长平之战中,他接手了秦军对峙的局面,一到军中,便大肆更改之前的作战策略,全然不顾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们的劝阻。他以为凭借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就能轻易地击败秦军,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易华伟放下茶杯,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惋惜:“武安君白起那可是身经百战的名将,见赵括如此,便设下计谋,佯装败退,引赵括率军追击。赵括不知是计,还以为秦军怯战,兴奋不已,带着大军就追了上去,结果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这一下,赵军被困,断粮多日,军心大乱,最终无奈之下只能投降,后面的事,你也知道了,被坑杀四十余万。”

“殿下。战争不是儿戏,一旦决策失误,影响的便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这四十万降卒,几乎是赵国的青壮年劳力,赵国经此一役,田间无人耕种,城中无人戍守,国力瞬间衰落,再也无力与他国抗衡,从此一蹶不振啊。”

易华伟缓缓说道,“而在这朝堂之上,为官者亦是如此,每一个政令的颁布,每一次人事的任免,都如同在战场上排兵布阵,需慎之又慎。一个不慎,便可能让国家陷入危机之中,百姓受苦,社稷动荡。”

易华伟又指向疆域图上的韩国地域:“殿下,韩国曾有一位重臣,名叫侠累。他为人正直善良,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仁政,可算是处处为百姓着想。见百姓赋税沉重,生活困苦,便力排众议,说服了韩王,减轻了百姓们的赋税,让百姓们能有更多的粮食留在家中,得以温饱。遇到灾年,他更是积极组织救济,开仓放粮,亲自到灾区去安抚受灾的百姓,让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能有个安身之所,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我知道,就跟亚父你一样啊!”

赵统轻轻点头,说道:“如此贤臣,确实难得,那韩国有他,应当是国之幸事呀。”

易华伟却微微摇头,叹了口气道:“殿下,可这朝堂之中,并非只有善良就能安稳立足的呀。侠累在面对朝廷中的政治斗争时,却因过于善良,不忍对政敌使出狠辣手段。他的那些政敌,皆是些野心勃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见侠累这般善良可欺,便愈发地变本加厉,设计陷害他。

最终,侠累被刺客所杀,死在了自己一心想要守护的朝堂之上。他这一死,韩国朝堂瞬间陷入混乱,各方势力没了他的制衡,便开始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原本那些靠着他推行的仁政而稍有起色的民生,也再度陷入困境,国力也日益衰退。这便是善不为官的一个写照啊,为官者,若只知善良,却不懂在必要时运用手段去应对那些心怀叵测之人,那不仅保不住自己,更会让国家陷入危境之中啊。”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