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神话(兵造处 上)(第2页)
易华伟倒是知道,秦国的铸剑技术非常高超,能够打造出长度超过91厘米的青铜长剑,这在当时是比较罕见的。一般青铜剑易折断,长度通常不会超过60厘米,但秦国工匠掌握了铜锡的最佳比例,使得秦国的青铜剑在硬度和韧性上都表现出色,让秦军在近战中更具优势。
而且,秦国兵造处在兵器生产上实现了标准化。例如,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多枚箭头,相同类型的箭头规格尺寸的误差基本都在毫米之内;青铜弩机的多个零件也能做到尺寸统一,这使得在战场上如果弩机损坏,士兵可以直接用新的零件替换继续使用。这种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兵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保证了秦军兵器的供应。
秦弩使用的是流线型的三棱箭头,其外形与现代的子弹类似,三个翼面几乎完全相同,最大误差不超过0.02毫米。这种箭头符合空气动力学,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减少空气阻力,提高射击的准确性和穿透力。
想着,易华伟微微点了点头,神色中带着思索,目光在周围忙碌的工匠们身上流转,想象着他们无数个日夜为了这些精确的比例而付出的努力。带着些许好奇问道:
“那在实际操作中,要如何确保这些比例的精准呢?”
窎恭敬地回道:“大人,我们有严格的流程和技艺传承。每一位工匠都经过多年的训练,对各种材料的分量有着敏锐的感知。我们会使用特定的量具,经过反复的称量和调整,确保金水的比例准确无误。而且,在铸造过程中,会有经验丰富的匠师全程监督,一旦发现有偏差,立即进行调整。”
易华伟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
“看来你们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那除了比例的控制,还有其他关键因素影响兵器的质量吗?”
窎拱手行礼,郑重地说道:“回大人,除了金水比例,铸造的火候、冷却的时间和方式等也至关重要。不同的兵器需要不同的火候和冷却方法,这都需要工匠们凭借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例如,剑的铸造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缓慢的冷却,以保证其硬度和柔韧性的平衡;而箭头则需要更高的硬度,所以冷却速度要快。”
“噢!”
易华伟微微颔首,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背后,蕴含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秦国的工匠们凭借着不断的尝试和积累,总结出了这些宝贵的经验。他们在简陋的作坊里,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秦国的军事力量铸就了坚实的基础。
“那口诀是什么?”
易华伟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丝好奇:“说来听听!”
窎犹豫了一会,屏退左右,小声道:“回大人,口诀如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二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鉴遂之齐!
意思是说:若六分金水里面有五分青铜一分锡,那么这种金水可以用来做钟鼎之用,因为这种金水硬度较差;五分金水面里面有四分青铜一分锡的话,这种金水可以用来铸剑之用,因这种金水的硬度和柔韧性都比较适中;四分金水时面有三分青铜一分锡的话,这种金水就可以用来做矛、戈、铍、戟等长兵器,因这种金水的硬度比较高;三分金水里面有二分青铜一分锡的话,这种金水可以用来做一些重兵器之用,因为他们的硬度更高;而五分金水里同有三分青铜二分锡的话,这种金水就可能用来做箭头一类的小兵器了,因为这种金水的硬度实在太高了,根本无法做大;而二分金水里面青铜和锡各占一半的话,就只能用来做凿、遂等之用了,因这种金水的硬度最高,不能做其它的东西了!
这些金水比例是我大秦的不传之秘,以这种比例铸造造出来的剑、戟等兵器锋利甲于天下!”
易华伟微微颔首,锡的多少确实决定了青铜制品的硬度和强度,锡越多,青铜制品就越硬,但也变得更脆。而这精确的比例配合,在现代更是得到了先进科学的有力验证。
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秦国的这些宝贵经验不知是多少工匠经过多少年的心血才总结出来的。秦国能够打败六国,统一中原,这些默默奉献的工匠们功不可没。他们在简陋的作坊里,凭借着智慧和勤劳,不断探索、尝试,为秦国的军事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