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 章 不舍(第3页)





两个孩子都快忘了这事了,让他一提醒,又想了起来。




半夏立即抱住了姥姥,“这是我的姥姥!谁也不许抢,舅舅也不行!”




“一起回去一趟吧。”陈寄北说,“正好承冬和半夏放寒假。”




东北天冷,和南方正好相反,暑假短寒假长,每年冬天都能放两个月。




半夏一听眼睛就亮了,望向妈妈。




夏芍本就打算去看弟弟结婚,但闻言还是故作沉吟,“那你俩得好好写作业。”




“嗯嗯。”半夏用力点头,还举起胖手指,“我保证。”




结果第二天孙清就来跟夏芍吐槽,“大强回家跟我闹,问我他有没有舅舅结婚,也要去参加婚礼。我几个哥早结婚了,上哪给他找去?他竟然问我能不能换你做妈妈。”




夏芍一听就知道半夏这个小话痨肯定没憋住,跑去跟小伙伴说了。




大强也是有意思,每年都要闹几次换妈妈。




发现她做饭比孙清好吃要换,发现她家里玩的东西多要换。有一次调皮被打了,抱着小被子就哭着跑了过来,一听说爸爸买了玻璃弹珠,又颠颠儿L跑了回去。




“我怎么听说夏婶儿L要走了?”吐槽完,孙清低声问她。




夏芍无奈点头,“万辉是说要接她过去养老。”




孙清不免惋惜,“我还想跟你说夏婶儿L针线活好,让她白天闲着没事多跟我做点呢。她这一走,以后你们都上班,孩子也去上学了,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难得自己挣了点钱,夏母又何尝不惋惜,走前还特地把那钱塞给了夏芍,“妈只有这些。”




夏芍哪能要,又给她塞了回去,走时东西也没拿太多,“路远,还带着孩子,东西拎多了不方便。妈你要真决定在那待,等从关里回来,我给你邮过去。”




“行吧。”夏母没坚持,走的时候只带了点生活用品和换洗衣物。




火车转船,船又转汽车,到了夏万辉部队所在地,两个崽兴奋劲早过了。




半夏还勉强打起精神,“舅妈呢?我要看小舅妈。”‘




承冬却彻底蔫了,因为他晕舅舅……啊不,是晕船。




夏万辉出来接的人,把他们安置在了部队招待所,当天半夏就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小舅妈。




宋雅人比照片上看着还要漂亮,笑起来也温柔,就是个子不算高,站在夏万辉身边显得很是娇小。




大概是提前跟夏万辉打听过,她落落大方地跟每个人打招呼,还能准确叫出两个孩子的名字。只是小半夏太不认生,上来就喊小舅妈,把她喊了个大红脸。




“这是给你们的,祝你们新婚快乐。”夏芍递过去一个盒子。




宋雅红着脸道谢接过,发现里面竟然是两块表,又赶忙推了回来,“这个太贵重了。”




夏万辉看到,却想起了什么,“上海牌的?”




夏芍笑,“罗马牌的瑞士表四百多一块,你想要,你姐也买不起。”




她永远记得十年前那个春天,万辉毫不留恋地把表留给了她。如今万辉要结婚了,她送他们一对表,也算圆了这份情,“结婚了就要担起责任了,好好过日子。”




夏万辉没再说什么,对宋雅道:“收下吧,这是咱姐的心意。”




宋雅再次道谢,小心将那个盒子收了起来。




晚上回到家,宋母问宋雅夏万辉的家人怎么样,好不好相处。




“都挺好相处的。”宋雅说,“万辉他妈性子很好,给我带了吃的,说话也和气,从来都不高声。”




“好相处就好,他非要跟他妈一起生活,我还怕是个不好相与的。”




“他姐夫性子有点冷,不爱理人,姐姐倒是很温柔,还送了我俩一对表。”




“送了你俩一对表?”宋母诧异,“不是说他家是农村的吗?这条件也不差啊。”




“咱们看上的本来也是他人品好,有前途,又不是他家的条件。对了,妈你们书店是不是有日语词典?我看万辉他姐夫随身带着笔记,家里好像有人在学日语。”




第二天夏母和夏芍正式去宋家拜访,给了彩礼,也感谢宋家对小两口的付出。




他们离得远,两人的新房都是宋家帮着收拾的。




拜访完回来,夏母几次欲言又止,最后还是问夏万辉:“你哥那边,你请了吗?”




夏芍和夏母去东北,夏万辉来当兵,归根究底都是因为夏万光。




虽然他们都因此过得比以前更好了,可提起这个名字,夏万辉依旧有瞬间的沉默。




夏芍也没说话。




她对那个大哥实在没什么好感,太自私了,自私得可以说是冷血。夏母跟着她去东北后,一开始还来信问夏母什么时候回去,几次都没问出结果,干脆连信都不写了。




夏母也知道,但作为母亲,她还是记挂儿L子,记挂孙子。




她叹了口气,“我想回去一趟,看看你大哥大嫂,也看看大鹏,看看你爸。快十年了,也不知道你爸坟前有没有人收拾,还有大鹏,我走的时候他才六岁。”




“我去给我爸上过坟。”夏万辉说,“每年都去。”




这夏母倒没有想到,一怔。




“不过妈你要回去,就回去看看吧,正好我姐我姐夫把孩子也带回来了。”




结婚、生子,按习俗都该给家里过世的老人上喜坟。




反正离得不远,夏万辉干脆抽了点时间,陪着夏母回了趟老家。




在县里下了公共汽车,陈寄北又故技重施在路上拦了辆牛车,钱却是夏万辉抢着给的。夏万辉和陈寄北没上车,只让女人和孩子上去坐了,自己跟在车边走。




第一次看到那么大片的农田,半夏兴奋得不得了,一路都在叽叽喳喳地问姥姥。




“这都是你儿L子?”赶车的老汉问夏母。




夏母说不是,“穿军装那个是我儿L子,另一个是我女婿。”




“你好福气啊,儿L子闺女都有出息,外孙外孙女也懂事。”老汉语气艳羡。




人老了,自己也就那样了,最喜欢听的就是别人夸儿L孙。




夏母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有没有出息的,关键是孝顺,我这儿L子闺女都孝顺,女婿也好。”




没想到还没到地方,几人先在路上看了场热闹,看的还是个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