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是刘邦红掌清波.QD

第115章 不简单的书(第2页)

 也就是说,刘邦是因为学了《尚书》,才变得更加厉害,以致能够从秦朝末年的乱世英雄中脱颖而出,直至成为大汉开国天子。

 马维的背景,看起来不简单;那么,他专门钻研传授的这部《尚书》,又是否另有奇特之处?

 刘信很想童子现在就跟他说说。不料,这童子其实非常聪明,并不受激,只是不屑地看了刘信一眼,转身就要离去。

 刘信之前交“束修”所展露的财富,只不过换得他暂时的尊敬。看来,他的那些尊敬,倒是装出来的居多。

 刘信越发对他感兴趣,叫住他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童子一边回答了刘信,一边头也不回地去了:“张鸣,外黄人!”

 刘信一听,心中电光火石一闪,立即想起了一个人,追出去问道:“你是外黄人,又姓张,那可认识张耳?”

 张耳曾经做过魏国的外黄令,是外黄的最高地方官。恰恰,张耳和他的好兄弟陈余,也正是以崇尚儒家学说着称。

 童子张鸣明显停顿了一下脚步,却还是没有回头,道:“我不认识张耳!”

 说着,脚步始终没有停留,似是又去茅屋前堂,为马维办事了。毕竟,那个巫师刚刚到来,难免又要他端茶倒水。

 刘信也就没有再追问他。

 自然并不相信他说的话。这孩子,年纪很小,却少年老成,明显是个极端聪明而又很有见识的人。

 既然是外黄人,就没有可能不认识张耳。

 只不过,此时的张耳,正和陈余一起,受到秦朝的严密追捕,悬赏巨金。

 刘信依稀记得,此时此刻,他们应该是隐姓埋名,躲藏在陈地,担任着小小的守门人,类似于后世的小区保安。

 张鸣自称不认识张耳,当然有撇清关系、免得引祸上身的意思。

 回到房间,刘信便拿起几上的那卷《尚书》,翻看起来。

 然而,他的文言文功底,实在说不上及格。虽然由于鉴赏书法,对小篆这种现代人很难辨认的字体,他反倒认识不少,但对于文言文阅读,却实在是他的弱项。

 更何况,《尚书》乃是上古之书,其中的文言文,更是倍加难懂。里面的很多典故,根本就不是刘信自己能够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