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是刘邦红掌清波.QD
第一百零一章 美女为何读尚书(第2页)
朱氏饶有意味地看着刘信,道:“书不就是这本书嘛,我读出的意思,怎么会和你读出的截然不同?”
刘信道:“我最初以为,这本书既然是儒教的经典,那应该就是教人们忠君报国、效忠朝廷的。这本书中有许多是公文,像我三叔想要当官,那也可以学一学这本书,说到底还是要更好地为朝廷、官府效力。可是,从你口中读出来,我却突然发现,这本书,其实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朱氏道:“那是什么意思呢?”
刘信道:“经过你这么一读,我突然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不是教人们去对君主、皇帝尽忠,恰恰相反,它是教人们敢于去造反、推翻皇帝的!上天是公正的,并不会只眷顾哪一个人,而是只帮助有德、爱民的人。只要君主残暴无道,只要君主不顺从民意,老百姓就有权利去造反推翻他,甚至是杀了他,上天也会帮助老百姓!”
说着,刘信的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想起前世中学时,就读到过的一首诗来: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句诗的意思,是推翻秦朝的刘邦和项羽,原来都是不读书的。所以,刘信也一直以为,刘邦是真的完全不读书的不学无术之人。
现在,刘邦带着他和卢绾,开始学习《尚书》,刘信一度还以为,这究竟是后世的历史记载有误,还是他到来之后历史已经发生改变,刘邦已经从不读书的人,变成了读书的人了。
而现在,他确信,历史上的刘邦,本来就并非“不读书”,而恰恰是因为读过书,准确些说是读过《尚书》,才能成为后来的汉高祖!
原本出身寒微、好酒好色、庸俗不堪而又一心想当官的刘邦,后来为什么敢造反?又为什么懂得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收揽民心、最终打败项羽、夺得天下?
恐怕,就是由于《尚书》中的这些话,已经给了刘邦深刻的启发:没有哪个朝代是永久的,没有哪个君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要是被人民所怨恨抛弃,纵然是秦始皇,也未尝不可以推翻!
刘信道:“我最初以为,这本书既然是儒教的经典,那应该就是教人们忠君报国、效忠朝廷的。这本书中有许多是公文,像我三叔想要当官,那也可以学一学这本书,说到底还是要更好地为朝廷、官府效力。可是,从你口中读出来,我却突然发现,这本书,其实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朱氏道:“那是什么意思呢?”
刘信道:“经过你这么一读,我突然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不是教人们去对君主、皇帝尽忠,恰恰相反,它是教人们敢于去造反、推翻皇帝的!上天是公正的,并不会只眷顾哪一个人,而是只帮助有德、爱民的人。只要君主残暴无道,只要君主不顺从民意,老百姓就有权利去造反推翻他,甚至是杀了他,上天也会帮助老百姓!”
说着,刘信的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想起前世中学时,就读到过的一首诗来: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句诗的意思,是推翻秦朝的刘邦和项羽,原来都是不读书的。所以,刘信也一直以为,刘邦是真的完全不读书的不学无术之人。
现在,刘邦带着他和卢绾,开始学习《尚书》,刘信一度还以为,这究竟是后世的历史记载有误,还是他到来之后历史已经发生改变,刘邦已经从不读书的人,变成了读书的人了。
而现在,他确信,历史上的刘邦,本来就并非“不读书”,而恰恰是因为读过书,准确些说是读过《尚书》,才能成为后来的汉高祖!
原本出身寒微、好酒好色、庸俗不堪而又一心想当官的刘邦,后来为什么敢造反?又为什么懂得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收揽民心、最终打败项羽、夺得天下?
恐怕,就是由于《尚书》中的这些话,已经给了刘邦深刻的启发:没有哪个朝代是永久的,没有哪个君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要是被人民所怨恨抛弃,纵然是秦始皇,也未尝不可以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