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六章 大明进步哲学(第2页)

明明是一件惨事,乐观的许仪总是能看出其中的机会与优点来。仿佛从来不会共情,也不会感同身受一般。这正是高翰文一直以来厌恶太监的缘由。如今看来,许仪越对未来说得眉飞色舞,在高翰文眼里就越显得面目可憎。

“仕林兄,你放心。我许仪从来就是厚道人。该你的功劳,谁也别想匿了去。我以东厂的名义保证。”许仪又开始赌咒发誓起来,以为高翰文还不放心自己。

“多谢许公公抬爱了,是我高翰文着像了。一时间没看破生死。”

高翰文也不想这个节骨眼上得罪许仪,解释了两句,在内心则按下了决心。

正是因为朝廷许公公这种一心大局挣功劳的太多。新学新政的存废兴衰是无所谓的。只要可以拿其中关窍来维护大局,挣功劳就行。

今天皇上要变法,他们就支持变法,未来皇上觉得变过头要收一收时他们自然会调转枪头。

但杭州或者浙江切实生活在新学新政中的百姓怎么办?他们的生活可不能随时跟着上面一起原地掉头。别说掉头,就是放缓了或者走偏了,很多人都会失去生计。

但许仪、胡应嘉这些太监或者传统官吏,谁在乎呢?破而后立,才显得这些人手段高超呢。甚至不破不立已经成了有些人的信念。立不立不重要,先破了再说。如果还立不起来,那说明破得不够大。

穿越前记得电视剧里有几句话印象深刻。一个是“死一千一万十万人都是数字”。一个是“干脆让浙江乱起来,就当是长了一个疮,借机剜掉才能搬到严党”。

仿佛死人足够多,政策或者计划成功的概率越大似的。死人成了这些官员成功的砝码,至少是表忠心的砝码。毕竟对百姓越狠,就越只能依赖或者说忠心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