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先秦诸子百家之道家(第2页)

 有这样认识的根源在于其认为大多数大人物的折腾都是自以为是与自作多情。

 为政者最佳的做法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就是绝圣弃智,先愚君,再愚民,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只有上位者自己把自己变得清心寡欲的愚者,才能有机会让全民一起变愚者。

 但凡上位者崇尚智慧,那百姓自然也会变得机谋巧算,难以管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的方向是单向的,观察的方向是双向的。君民可以相互观察,但学习则是民学君的单向通道。

 这里面另一个意外之处在于,道家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相当有限,但人与人之间的学习能力则是无限的。人多的一侧总是处于学习的优势之中。这也是老子总是重视弱者,上善若水,负阴抱阳的根源。长期看来,强势的少数人的学习是赶不上弱势的大多数的,即使强势一方不腐化堕落,依然赶不上。天才的出现在全体人类中是随机的,强势方要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自然就只能被弱势方日拱一卒,直至崩溃,换上新的强势方或者其他情况。

 这样的情景下,任何朝堂上的机谋巧算必然会被其他人得知,要么争先效仿放大这些策略的负面作用,要么受不了揭竿起义,而加速崩溃。

 所以综合而言,在世界观与认识论的二维四象限图上,道家应当是右上的学问,准确一点是右中上。毕竟人学自然很难,人学人一学就会。